共33391,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256 257 258 259 260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李逊(字 友道 贞 )
万齐(号 包万荆贺 )
义川公主
丹阳公主
任迪简( 襄 )
伍洪(号 抱朴居士 )
何筹(号 栖夷子 )
僧会(别称 后僧会 号 超化大师 )
僧伽跋摩(号 常啼菩萨 )
僧存奖( 广济大师 )
僧宗哲(号 得意 )
僧寒山(名 寒岩 号 寒山子、寒暗二岩 )
僧常慜(号 咷悲泣 )
僧德感( 侯 昌平县开国公 )
其它辞典(续上)
李光颜(字 光远 忠 )李逊(字 友道 贞 )
万齐(号 包万荆贺 )
义川公主
丹阳公主
任迪简( 襄 )
伍洪(号 抱朴居士 )
何筹(号 栖夷子 )
僧会(别称 后僧会 号 超化大师 )
僧伽跋摩(号 常啼菩萨 )
僧存奖( 广济大师 )
僧宗哲(号 得意 )
僧寒山(名 寒岩 号 寒山子、寒暗二岩 )
僧常慜(号 咷悲泣 )
僧德感( 侯 昌平县开国公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26 【介绍】: 唐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字光远。李光进弟。天资骠健,战有功,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宪宗讨蔡,擢忠武军节度使。继进检校尚书左仆射。讨李师道,徙义成节度使。穆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初拜司徒、河东节度使。卒赠太尉,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823 【介绍】: 唐赵郡人,字友道。登进士第。累拜池、濠二州刺史,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为政以均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所至称理,宪宗特许不择时奏对,并迁户部侍郎。历山南东道节度使、京兆尹、忠武节度使。终刑部尚书。卒赠右仆射,谥贞。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逊字友道。赵郡人。客居荆州。第进士。元和中累除京兆尹。改国子祭酒。检校礼部尚书。为忠武军节度使。长庆元年进检校吏部尚书。徙凤翔。入为刑部尚书。三年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故鄣人。性敏学富,名振当时。与乌程包融、会稽贺朝万、河南荆臣齐名,号包万荆贺。
人物简介
简介
唐德宗李适女。母不详。公主早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高祖女。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数月不与同席。太宗闻,笑焉,乃置酒,悉召诸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槊赌所佩刀,佯不胜,遂解赐之。公主喜,遂命同载以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初为天德军使李景略判官,及景略卒,众以迪简长者,议请为帅。表闻,德宗授以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入为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后改易定节度使,三年,上下完充。除太子宾客,卒谥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宁化人。伍正己子。兄伍泳、伍演、伍浚皆以父荫补官,洪独不肯仕,隐武陵原,自号抱朴居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会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门之内。其将逝也。谓其人曰。吾吴之康僧会也。苟能奉吾遗身于尔伽蓝。则顾为福。且未慗。其人因坚以胶漆而迁祠之。其灵迹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军旅屯寓。娶妇产子。杀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时李公若初方廉问闽。忽僧有自会稽来谒者曰。越于浙东为大藩。君侯行将领之。其教条之下。愿必尽屏旧习。而军旅之寓佛寺。最为急务。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诡曰。诺。未几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预言今日之除者乎。应验若此。凡所授记。敢不听。于是顿绝其弊。会昌六年。永欣毁迁遗身于大善寺。会昙休律师。创堂宇。治供具。乡里之祈福禳灾者。举归焉。世号超化大师。其前身行事。史有传。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后僧会者。本康居国人也。以吴赤乌年中谒大帝。初吴人未识僧形。止曰胡人入境。乃祈舍利。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会尸解真身隐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见者悚然罔知阶位。时寺纲紏诘其厥由。骂而驱逐会行及门。乃语之曰。吾康僧会也。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躧步之间立而息绝。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焉。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人力殚矣略不倾移。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迁于胜地别立崇堂。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人不堪其淹秽。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即领越之藩条。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寻失踪迹。李公喜而骇。且记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命撤军家勒就营幕。又疋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属会昌毁永欣也。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遂移会身入是寺中。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为会别创堂宇广其供具。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感应[月*(夸-大+八)]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今号超化大师。从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蔡邕是张衡后身。智威本徐陵前事。验皆昭晰理且弗虚。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利见无方。僧会捐世既遐唐来化越。立逝屹然异中之异。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孰能预于是乎。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僧伽跋摩者。康国人也。少出流沙游步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到大觉寺。于金刚座广兴荐设。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盛兴庆赞时人叹希。后还唐国。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内结涕泣外流。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才染微疾奄尔而终。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甘泉人。孔子后裔。住魏州兴化寺。敕谥广济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河平遥人。玄奘弟子。玄奘新翻诸经论,宗哲就之学,备穷经典,于玄奘门下号为“得意哲”。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西河平遥人也。稚岁天资聪颖。既寻师范。属三藏奘公。方翻经论哲从之。时历周星。学穷诸典。其淹贯该博。于奘门下。号得意。启后又谓之为法江哲。哲曰。为谢诸人。毋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盖浮丘云。尝著义例沼法师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点三目。强分上下。胜劣配属。太成巧诬。噫是岂知哲哉。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宗哲。西河平遥人也。稚岁而有奇相聪颖天资。既寻师范砥节饰躬。属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哲就其门请益无替。凡几周星。备穷诸典。若指于掌。于奘门下号为得意哲犹隋慧布之题目焉。后因讲唱厥义日新。时谓之为法江。哲曰。为吾谢此品藻焉。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所指者盖浮丘为沧溟也。哲悯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哉。乃著义例。寰海之内莫不企羡。其如说佛位三事喻中。沼法师言。三点三目强分上下。胜劣配属太成巧诬。哲云。三事俱得。然无名师品量。退而省之。哲其得矣。号之得意。岂虚也乎。沼师所以成馀师之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世称寒山子。太宗贞观时人。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有《寒山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自称曾作诗600首。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二书皆不存。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全唐诗》存诗1卷。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又称寒山子。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其诗通俗诙谐。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历然雅体。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号幽石焉。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编成一集。人多讽诵。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并州人。出家后,修净土业,发誓愿生极乐。后游京洛,写《般若经》逾万卷。寻南游江表,附舶南渡,至诃陵国,复往末罗瑜国。欲诣中印度,渡海时商舶倾复而死,时年五十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常慜禅师者。并州人也。自落发投簪披缁释素。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常发大誓愿生极乐。所作净业称念佛名。福基既广数难详悉。后游京洛专崇斯业。幽诚冥兆有所感徵。遂愿写般若经满于万卷。冀得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圣迹。以此胜福回向愿生。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乃蒙授墨敕。南游江表。敬写般若。以报天泽。要心既满。遂至海滨附舶南征往诃陵国。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复从此国欲诣中天。然所附商舶载物既重。解缆未远起忽沧波。不经半日遂便沈没。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其舶主既有信心。高声唱言师来上舶。常慜曰。可载馀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念念之顷舶沈身没。声尽而终。春秋五十馀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许人也。号咷悲泣。亦念西方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斯事耳。 伤曰。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巘。养智芳津。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觏将沈之险难。决于己而亡亲在物。常慜子其寡邻。秽体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宁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并州太原人,俗姓侯。学业精深,尤精于《瑜伽论》。高宗征为翻经大德,参义净译场。高宗悦之,授昌平县公。后住洛阳佛授记寺。终年六十余。著有《义门》。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侯氏。太原人也。仪容瑰丽。学业优赡。于瑜伽论。左所如意高宗诏为译经大德。又与胜庄大仪等。同参义净译场。对扬称旨。封昌平县开国公。累井田至三千户。上赐赞曰。河汾之秀。山岳之英。早袪俗累。夙解尘缨。缁门仰德。绀宇驰声。式亚龙树。爰齐马鸣教门歆艳焉。后充河南佛授记寺都维那。顷之升寺任。中外肃然。卒年六十馀。著义门。行于世。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德感。姓侯氏。太原人也。仪容瑰丽学业精赡。众典服勤于瑜伽论特振声彩。天皇大帝徵为翻经大德。又与胜庄大仪等同参义净译场。对敡受赐言谢浏亮。帝悦寻授封昌平县开国公累井田至三千户。帝为赞曰。河汾之宝。山岳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尘缨。缁门仰德。绀宇驰声。式亚龙树。爰齐马鸣。为时君之所贵为若此也。御制风行缁伍荣之。后充河南佛授记寺都维那。晚升寺任中外肃然。终年六十馀。著义门行于世。如其七方便人回心渐顿悟义。与湛法师。为勍敌耳。故交绥而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