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361 362 363 364 365 367 368 369 370 下一页
李承之(字 奉世 )
李端愿(字 公谨 )
杨庭杰(字 子厚 文安 )
种师道(名 建中、师极 字 彝叔 世称 老种 忠宪 )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臧询(字 公献 )
莫君陈(字 和中 )
释守一(字 不二 号 法真禅师 )
释若讷(号 慧光法师 字 希言 )
韩正彦(字 师德、思德 )
叶康直(字 景温 )
吴公敏(字 敏功 )
朱皇后( 钦成 )
李植(字 公立、成伯 )
其它辞典(续上)
晏知止(名 崇让 )李承之(字 奉世 )
李端愿(字 公谨 )
杨庭杰(字 子厚 文安 )
种师道(名 建中、师极 字 彝叔 世称 老种 忠宪 )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臧询(字 公献 )
莫君陈(字 和中 )
释守一(字 不二 号 法真禅师 )
释若讷(号 慧光法师 字 希言 )
韩正彦(字 师德、思德 )
叶康直(字 景温 )
吴公敏(字 敏功 )
朱皇后( 钦成 )
李植(字 公立、成伯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濮州人,原籍赵郡,字奉世。李肃之弟。英宗时登进士第。官明州司法参军,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争。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又任检正中书刑房。受命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裁正敛羡余之数。八年,任河东察访使,受诏参定蕃兵法。官至枢密直学士。后知青州,徙应天府,历阿阳、陈、郓、扬州而卒。有《礼房条例并目录》、《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及文集、奏议等。全宋诗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子。举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累官至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知州府,卒于扬州任。《宋史》卷三一○有传。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赵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阳)。迪从子。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改京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四年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检三司使。元祐初官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徙应天府,历河阳、陈、郓、扬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公谨。李端懿弟。以外戚七岁授如京副使。历知襄、郢二州,本路转运使献羡财数十万被赏,端愿上言其常赋三折,民不堪苦,遂夺赏。英宗初,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进对劝帝亲揽权纲,以系人心,不宜退托而失天下望。神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哲宗立,进太子太保。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李端愿(?——一○九一),字公谨,开封(今河南开封)人,遵勖子。以母穆献公主恩,七岁授如京副使。累进邢州观察使、镇东军留后,知襄、郢、庐州。英宗初,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拜武康军节度、知相州。请归,除醴泉观使。神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哲宗立,进太子太保。元祐六年卒。《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26 【介绍】: 宋洛阳人,初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种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官秦凤路提举常平。因议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顺军。入元祐党籍,屏废十年。后历知怀德军、西安州、渭州,屡败夏人。徽宗宣和中,所谏不见纳,致仕。金兵南下,复起。时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谋,人称老种。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人退,罢为中太一宫使。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终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谥忠宪。全宋诗
种师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徽宗年号改为师极,诏赐今名,洛阳(今属河南)人。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知同谷县。累擢提举秦凤路常平,知德顺军。坐尝议役法忤蔡京意,入党籍,屏废十馀年。起知怀德军,历知西安州、渭州,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拜保静军节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责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又起知宪州、环州,俄还保静军节度使,复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统制(《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钦宗靖康元年,加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事,为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金师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谥忠宪。《宋史》卷三三五、《东都事略》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种师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初名建中,字彝叔,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试法,易文阶,历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忤蔡京,入党籍,屏废十年。复起,历帅西北边州,屡败夏人,以忤权臣王黼等,两度致仕。宣和七年,金人南下,召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驰援汴京,寻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时春秋已高,天下称为「老种」,为人畏惮。靖康元年,又以与执政者意不合,被解兵柄。其年卒,年七十六,谥忠宪。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宋史》卷三三五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07 【介绍】: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有洁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名一家。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全宋诗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襄阳、丹徒。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蔡京)并称四大家。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涟水县,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知无为军。徽宗崇宁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宝晋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辑有《宝晋英光集》,后人续辑有《宝晋山林集拾遗》。事见《宝晋山林集拾遗》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米芾诗,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八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八卷,简称四库本)、清咸丰《涉闻梓旧》本(八卷,补遗一卷,简称涉闻本)、日本河山亥本《宝晋英光集》(六卷,补遗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河山本),并据补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世称米南宫、米颠。能诗文,善书画,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有《宝晋英光集》辑本。朱孝臧集其词为《宝晋长短句》一卷。全宋文·卷二五九七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故世称米襄阳。因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故《宋史》称为吴人。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踰年复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芾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擅书画,精鉴裁。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著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砚史》、《海岳题跋》、《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见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铭》(《清河书画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臧询(一○五一~一一一○),字公献,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世居梅溪镇。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黟县尉。历知桐庐县,汾州教授,知下邳县。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除太仆寺丞。崇宁元年(一一○二)迁鸿胪丞,坐事免。三年,复除管勾元丰库。四年,迁诸王府记室参军。大观四年冬,以疾请致仕,卒于京师,年六十。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见《苕溪集》卷三○《臧记室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和中。少从胡瑗学。仁宗嘉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中新置大法科,中首选,甚为王安石所重。有《月河所闻集》。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奉旨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弘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礼大士。讷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曰。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令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修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岁岁此日入内修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隆渥加异。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若讷。字希言。嘉兴孙氏子。初依竹庵。次谒證悟于赤城。命首众座下。暨悟化。遂嗣师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师接候称旨。授右街僧录。因诏。于山中建十六观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内。即诏师领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内观堂。修金光护国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师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进左街僧录。九年。召对选德殿。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上曰。最初得师。发明此事。遂以圆觉悟得法门。譬如著棋。胜负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盘亦须一时并去。师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说俱通。其师之谓。有诏令讲圆觉。至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处。师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以赐。又问金刚之义答皆称旨。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合诵三万卷。乃降劄云。平昔以来。所食禽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使群生。俱承解脱。时沂王尚幼。上召师入禁中。为王说法摩顶。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赐地筑室更数年。彼此作閒人。水边石上。共说无生。淳熙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两街都僧录。时光宗在东宫。书归隐之扁。赐之。仍制赞以称其德。及上退养重华宫。召注金刚经。肩舆登殿。止宿殿庐。注成以进。上披览。益有省发。绍兴二年十月旦。谓侍人曰。吾宗通法华。宜以此终。乃集众修法华忏。取道具进两宫。端坐而化。寿八十二。塔于正寝。赐宗教广慈法师普炤之塔。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若讷,住上天竺,常领徒千人,大宏三观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词辩若泻悬河,实为当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临幸,欲礼大士,讷出迎,高宗问曰:“朕于大士礼得拜否?”讷对曰:“不拜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问:“岁修金光明忏,其意为何?”讷言:“昔佛为梵释四王说金光明三昧,嘱其护国护人,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今僧每于岁旦奉行其法,为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讷右街僧录,赐钱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讷领僧五十入内观堂,脩护国金光明三昧,赐斋罢,讷登座说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讷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悦,进讷左街僧录,号曰“慧光法师”。自是每岁此日入内脩举佛事,赐绢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讷入内,赐斋,说法称旨,恩宠有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人,字景温。第进士。知光化县,民皆编竹为屋,康直始教用陶瓦,以杜火患。与谷城知县丰稷俱有治绩,时有“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之谣。曾布行新法,以为司农属。哲宗元祐间以宝文阁待制知亳州,通浚积潦,民获田数十万亩。召为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全宋文·卷一八二七
叶康直(一○二八——一○九一),字景温,建州(治今福建建瓯)人。熙宁中擢进士第,知光化县,有政绩。为司农寺勾当公事,历永兴、秦凤、陕西等路转运判官,泾原、陕西转运副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秦州,改知河中府,复知秦州。迁宝文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亳州。元祐六年,召为兵部侍郎,寻卒,年六十四。见《宋史》卷四二六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2—1102 【介绍】: 宋开封人。神宗妃。熙宁初入宫为御侍,进才人、婕好,生哲宗及蔡王、徐国公主,累进德妃。哲宗即位,尊为皇太妃。卒,追册为皇后,谥钦成,陪葬永裕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德人,字公立。神宗熙宁间进士。历湖北转运判官。哲宗元祐间入为尚书度支郎,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善。蔡卞用事,斥为党人,罢之。全宋诗
李植,少名常,字成伯,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人。石介门人。仁宗嘉祐中诏举天下行义之士,植首被荐举,诏书方下而卒。事见《渑水燕谈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