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363 364 365 366 367 369 370 371 372 下一页
杨时(字 中立 号 龟山、程门四先生 文靖 世称 龟山先生 )
游酢(字 定夫、子通 世称 鹿山先生、廌山先生 别称 广平先生 文肃 )
王仲修( 赠 )
窦景庸( 陈国公 )
袁毂(字 容直、公济 )
陈师道(行第 三 字 履常、无己 号 后山居士、后山 世称 后山先生 )
侯蒙(字 元功 文穆 )
庄公岳(字 希仲 )
张耒(世称 肥仙、张右史、宛丘先生 字 文潜 号 柯山 )
李潜(字 君行、几道 号 庐峰隐者 )
王安上(字 纯甫 )
王颙(字 天常 熙、颙 鸡林侯 庙号 肃宗 明孝 )
谢麟(字 应之 世称 谢公堤 )
钱即(字 中道 忠定 )
其它辞典(续上)
杨应询(字 仲谋 康理 )杨时(字 中立 号 龟山、程门四先生 文靖 世称 龟山先生 )
游酢(字 定夫、子通 世称 鹿山先生、廌山先生 别称 广平先生 文肃 )
王仲修( 赠 )
窦景庸( 陈国公 )
袁毂(字 容直、公济 )
陈师道(行第 三 字 履常、无己 号 后山居士、后山 世称 后山先生 )
侯蒙(字 元功 文穆 )
庄公岳(字 希仲 )
张耒(世称 肥仙、张右史、宛丘先生 字 文潜 号 柯山 )
李潜(字 君行、几道 号 庐峰隐者 )
王安上(字 纯甫 )
王颙(字 天常 熙、颙 鸡林侯 庙号 肃宗 明孝 )
谢麟(字 应之 世称 谢公堤 )
钱即(字 中道 忠定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15 【介绍】: 宋成都郫县人,字仲谋。真宗杨淑妃族孙。历知保定军、霸州,有惠政。徽宗崇宁三年,为河北沿边安抚使,知雄州,治兵积粟,契丹不敢犯。后以违诏贬秩,再迁洋州观察使,复为定州、真定、大名副都总管。卒谥康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35 【介绍】: 宋南剑州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神宗熙宁九年进士。调官不赴。先后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十年。历知浏阳、余杭、萧山,改荆州教授。金人攻汴京,坚论严为守备,除右谏议大夫;又反对割三镇以乞和,兼国子监祭酒。指斥蔡京蠹国害民,力辟王安石之学。高宗立,除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专事著述讲学。卒谥文靖。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号为程门四先生,又与罗从彦、李侗等同列南剑三先生。其学术后被奉为程氏正宗。有《二程粹言》、《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全宋诗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馀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六七五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熙宁九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馀杭、萧山三县,为荆州教授,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除迩英殿说书,拜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兼国子祭酒。乞致仕,除徽猷阁待制、提举嵩山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复兼侍讲。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著有《三经义辨》、《论语解》、《经说》、《语录》(存)、《二程粹言》(存)、《龟山集》(存)等,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见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龟山集》卷首),《宋史》卷四二八本传,《直斋书录解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23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称鹿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游醇弟。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累官太学博士,擢监察御史,历知和州、汉阳军、舒州、濠州等地。师事程颢、程颐,与谢良佐、吕大临、杨时并号程门四先生。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及《廌山文集》。全宋诗
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学者称廌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宋元学案》卷二六),初从程颢学。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调越州萧山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太学录,除博士。二年,知河清县。应范纯仁辟,为颍昌府教授。历齐州、泉州签判。元符三年(一一○○),召为监察御史。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出知和州。四年,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汉阳军。七年,知舒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濠州。罢归,寓历阳。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有文集十卷,已佚。后人辑有《游廌山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行世,卷次不一。事见《龟山集》卷三三《御史游公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今录诗十九首。全宋文·卷二六五八
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字定夫,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师二程,登元丰五年进士第,调萧山尉。近臣荐其贤,召为太学录。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太学博士,以奉亲不便,求知河清县。四年,范纯仁守颍昌,辟为府学教授。纯仁入相,复为博士。绍圣二年,纯仁罢政,酢亦请外,除签书齐州判官,移泉州,还为监察御史。徽宗朝,历知汉阳军及和、舒、濠三州。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谥「文肃」。酢以文行知名,学者称「廌山先生」,亦称「广平先生」。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及《游廌山集》等。见《游定夫先生集》卷首所载《御史游公墓志铭》及《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仲修,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家开封。圭子。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八年,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宋会要辑稿》卷选举三三之一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谒告淮南时所为不检,冲替(同上书职官六六之一五)。七年,为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同上书卷四○一)。元符三年(一一○○),为其父王圭诉冤,尽复圭故官谥赠。事见《东都事略》卷八○《王圭传》。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王仲修,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王圭之子。熙宁三年进士。八年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七年擢著作佐郎。王圭卒,仲修属蔡确为撰神道碑,以其言多美词,特勒停。后王圭入元祐党籍,元符三年仲修诉之乃得复。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五、选举三三之一四,《东都事略》卷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一二、三四八、四○一,《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 【介绍】: 辽中京人。道宗清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知枢密院事,封陈国公。历武定军节度使。审决冤滞,轻重得宜。拜中京留守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容直,一字公济。仁宗嘉祐六年进士。少以词赋得名。历知邵武军,条盐法利害,奏减其课。后移知处州,官终朝奉大夫。博贯群书。有《韵类》。全宋诗
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历知邵武军,通判杭州,知处州。终朝奉大夫。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宝庆四明志》卷八全宋文·卷一七○四
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祐六年进士。尉建安,历青州录事参军,后以荐知邵武军。通判杭州,与苏轼唱酬篇什甚富。移知处州。终朝散大夫,赠光禄大夫。有文集七十卷,《韵类题选》一百卷。见《宝庆四明志》卷八,《攻愧集》卷七七《跋袁光禄与东坡同官事略》,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六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3—1101 【介绍】: 宋徐州彭城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少学文于曾巩,无意仕进。巩荐其修史,以布衣未用。哲宗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因越境出南京见苏轼,改颍州教授。绍圣初,又因进用不由科第而罢归。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为人高介有节,安贫乐道。论诗推服黄庭坚,多苦吟之作,为江西诗派有代表性诗人。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全宋诗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为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托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为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馀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为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著由门人魏衍编为《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为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为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词学图录
陈师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徐州)人。16岁师曾巩。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太守,师道至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为弟子,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辞。师道于词颇自推许,自称"余它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书旧词后》)。门人魏衍为其编《后山集》,集中诗 6卷,文14卷。《诗话》、《谈丛》别自为书。有《后山长短句》。全宋文·卷二六六四
陈师道(一○五二——一一○一),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十六,从曾巩受业,巩大器之。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元丰中,曾巩典五朝史事,荐其为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以苏轼等荐,起为徐州教授,未几除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苏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元符三年,召为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五十。师道高介有节,好学苦志,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又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等。见本集卷一五《御书记》,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后山诗注》卷首),《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21 【介绍】: 宋密州高密人,字元功。急义好施。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知柏乡县,有能声。徽宗崇宁初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因星变上疏“去冗官”、“容谏臣”等十事,徽宗听纳,迁侍御史。西师失利,敕蒙逮治五路将帅十八人,蒙申理释之。大观四年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除中书侍郎。与蔡京不协,七年罢知亳州。宣和三年建言招抚宋江,以讨方腊,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谥文穆。全宋文·卷二七○五
侯蒙(一○五四——一一二一),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元丰八年进士,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擢殿中侍御史。因星变上疏言十事,徽宗听纳。历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罢知亳州。旋加资政殿学士。宣和三年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庄公岳,字希仲,泉州惠安(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土(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一二)。神宗熙宁间为司农寺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历秘书丞,河东转运判官,成都提刑(《惠安县志》卷一三)。官终吏部郎中、湖南提刑(同上书卷一二)。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庄公岳,泉州惠安(今福建惠安)人。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熙宁中为知司农寺丞、兼提点开封府界常平诸事。改秘书丞。元丰中,权河东转运判官。元祐中,历成都提刑,吏部郎中,鸿胪少卿,迁吏部右侍郎。元祐初上疏极谏时事,玺书褒答。绍圣中降为淮南转运副使。见苏辙《栾城集》卷二七《除成都提刑制》,吕陶《净德集》卷六《尚书吏部郎中庄公岳可鸿胪少卿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二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一九、六六之三○、食货五之一六,《万姓统谱》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五,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14 【介绍】: 宋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字文潜,号柯山。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哲宗时累官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元祐党籍,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再徙复州。徽宗时召为太常少卿,又出知颍、汝二州。崇宁初再坐党籍落职,以曾为苏轼举哀行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陈州。工诗赋散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作诗务平淡,效白居易体,乐府学张籍。有《宛丘集》、《明道杂志》、《诗说》等。全宋诗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全宋文·卷二七五○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人。少即颖异能文,后得苏轼兄弟爱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中进士,任临淮主簿等职。元祐初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任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居三馆八年,擢起居舍人。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落职,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徽宗即位,历知兖、颍、汝州。崇宁初复坐党籍落职,并因为苏轼举哀行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得自便,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著有《宛丘集》七十卷(存)、《治风方》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一七,《宋史》卷四四四本传,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颙(1054年—1105年),高丽王朝第15任君主(1095年—1105年在位)。字天常,原名熙,1101年因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名讳而改名颙。他是高丽文宗之子,高丽顺宗、高丽宣宗之弟,早年受封鸡林侯,后升为鸡林公,1095年消灭外戚李资义之势力,并接受侄儿高丽献宗之禅让而成为高丽国王。任内营建南京(今韩国首尔),铸造货币,晚年与完颜部女真交恶,用兵失利后设立“别武班”,强化军力。死后庙号肃宗,谥号明孝,葬于英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 【介绍】: 宋建州瓯宁人,字应之。仁宗嘉祐间进士。由会昌令调知石首县,时江水为患,率民叠石障堤,人称谢公堤。神宗熙宁中通判辰州,改知沅州,时徭民起兵,麟剿抚兼施,一方以宁。哲宗元祐中累官直龙图阁,历知江宁、凤翔府及渭、桂二州,以计平融江夷。卒于官。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谢麟(?——一○九四)字应之,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嘉祐四年进士,调会昌令,再调石首,叠石障江,人得安堵,号「谢公堤」。通判辰州,以功加果州刺史。知荆南、泾汾二州。元祐初累官直龙图阁,历知江宁、凤翔府、渭、桂二州。绍圣元年卒于官。《宋史》卷三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24 【介绍】: 宋临安人,字中道。吴越王诸孙。神宗熙宁九年进士。为睦州推官。徽宗时知庆州,筑城堡包地万顷,纵民耕种,岁得粟数十万。徙知延安府,在任五年,屡上章陈童贯宣抚陕西所为害,贬永州团练副使。方腊起事时,起知宣州,以置办军需有功,进龙图阁学士。卒谥忠定。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钱即(一○五四——一一二四),字中道,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吴越王诸孙。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授安州司理参军。累官显谟阁直学士,知延安府。政和初,童贯宣抚陕西,行均粜法,即上疏极陈其害,坐是贬永州团练副使,数月,复徽猷阁待制,除知兴仁府。政和五年春,提举杭州洞霄宫。后以正奉大夫致仕。宣和六年三月卒,年七十一,谥忠定。见杨时《钱忠定公墓志铭》(《龟山集》卷三三),《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