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376 377 378 379 380 382 383 384 385 下一页
将公著
张庭坚(字 才叔 节悯 )
汪存(字 公泽 世称 四友先生 )
汪洙(字 德温 文庄 )
赵鼎臣(字 承之 号 苇溪翁 )
黄策(字 子虚 号 随缘居士 )
刘逵(字 公路、公达 )
吕颐浩( 成国公 字 元直 忠穆 )
吴仲虎(字 公炳 )
周彦质(字 文之 )
孙昭远(名 大年 字 显叔 忠悯 )
完颜阿离合懑( 刚宪 )
廖刚(字 用中、中用 号 高峰、高峰居士 世称 古溪先生 )
李夷行(字 炳大 号 易初 )
其它辞典(续上)
姜唐佐(字 公弼、君弼 )将公著
张庭坚(字 才叔 节悯 )
汪存(字 公泽 世称 四友先生 )
汪洙(字 德温 文庄 )
赵鼎臣(字 承之 号 苇溪翁 )
黄策(字 子虚 号 随缘居士 )
刘逵(字 公路、公达 )
吕颐浩( 成国公 字 元直 忠穆 )
吴仲虎(字 公炳 )
周彦质(字 文之 )
孙昭远(名 大年 字 显叔 忠悯 )
完颜阿离合懑( 刚宪 )
廖刚(字 用中、中用 号 高峰、高峰居士 世称 古溪先生 )
李夷行(字 炳大 号 易初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元符三年(1100)任福建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安军人,字才叔。哲宗元祐间进士。绍圣时,通判汉州。徽宗召擢右正言。数上封事,谓不必尽复神宗旧法,以司马光、吕公著为贤,又荐苏轼、苏辙可用。出通判陈州。在蜀与蔡京相善,及京还朝,欲引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后列诸党籍。编管虢州,徙鼎、象州。久之复旧官。卒年五十七。追谥节悯。全宋诗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清光绪《广安州新志》卷二三),调成都观察推官。绍圣中通判汉州。四年(一○九七),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即位,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出通判陈州。崇宁二年(一一○三),以忤蔡京入党籍,除名勒停编管鼎州,八年,移象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七、八)。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谥节悯(清咸丰《广安州志》卷四)。《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元祐六年进士高第,调成都观察推官,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时通判汉州,四年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言论深切,颇忤旨,出判陈州。蔡京欲引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遂列诸党籍,编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0—?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字公泽。汪绍子。哲宗元祐中入太学。授西京文学,上疏言时政得失,不报。时绍于乡里设义塾教子弟,遂辞官归养,延四方士子以讲学,学者称四友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鄞县人,字德温。九岁善赋诗,称神童。哲宗元符三年进士。任明州教授。累官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集诸儒讲学,教授族闾子弟,乡人尊之,称崇儒馆。有《春秋训诂》。卒谥文庄。全宋诗
汪洙,字德温,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人。自幼善赋诗,有神童之号。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授明州助教,著《春秋训诂》。召升宫教,拜大宗正卿。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月集诸儒讲学,以教授族闾之子弟,乡称崇儒馆。卒谥文庄。事见《万姓统谱》卷四六。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0—? 【介绍】: 宋卫城人,字承之,号苇溪翁。哲宗元祐六年进士。绍圣二年复举博学弘词科。徽宗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官终太府卿。工诗,与苏轼、王安石诸人相酬和。有《竹隐畸士集》。全宋诗
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生于神宗熙宁初(一○六八?)。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调真定府户曹参军,以亲老不赴。绍圣中,复举宏词科,曾官越州。李邦直帅真定,辟为僚属。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官度支员外郎。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出知邓州。未几召为太府卿。有《竹隐畸士集》四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赵鼎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九七四
赵鼎臣(一○七○——?),字承之,自号苇溪翁,滑州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四库提要》考其为赵称子。元祐六年登进士甲科,绍圣二年以真定府户曹参军举博学宏词科。元符中官于定州。尝为太学博士,以事贬为山阴从事。政和末官朝请大夫、行户部度支员外郎。后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卒。著《竹隐畸士集》。事迹散见文集中有关墓志铭,以及《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等。今人姜亮夫撰有《赵鼎臣疑年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0—113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子虚,号随缘居士。黄彦子。哲宗元祐间进士。历雍丘主簿,齐州教授。元符末昭慈圣献皇后既复位号,而典册未正,策上书引古义争之,言甚剀切,为蔡京所忌。徽宗崇宁初入党籍,羁管登州。后赦归,历通判严州,官至直秘阁。全宋诗
黄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虚,自号随缘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授杭州司理参军,迁雍丘县主簿。元符末改齐州教授。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羁置登州,徙海州。宣和中为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移京东,改发运司属官。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通判严州,除直秘阁。绍兴二年卒,年六十三。事见《龟溪集》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九八九
黄策(一○七○——一一三二),字子虚,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元祐五年进士及第,授杭州司理参军。历雍丘主簿,齐州州学教授。崇宁初以上书列名党籍,羁置登州,徙海州。后赦还家,闭户读书,喜浮屠氏,自号随缘居士,如是二十年。宣和、靖康中,历姑苏、浙西、京东幕职。建炎二年改宣教郎、通判严州。绍兴元年除直秘阁。二年,以赃废,寻卒,年六十三。有文集百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十卷)。见沈与求《龟溪集》卷一二《黄直阁墓志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五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随州随县人,字公路,一字公达。第进士。初以附蔡京,累官中书侍郎。京去相,首劝徽宗碎《元祐党碑》,澄正京所行悖理害民之政。御史论其反复,劾罢知亳州。京复相,再责镇江节度副使、安州居住。京再罢,稍起知杭州,加资政殿学士卒,年五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39 【介绍】: 宋沧州乐陵人,徙齐州,字元直。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徽宗时累官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兵变,与张浚倡议勤王。拜右相,进航海避金兵之策,寻罢相。绍兴元年复任左相,力倾秦桧,罢桧右相,遂独秉政,屡请兴师复中原。然挟私用人,排斥李纲、赵鼎等主战派。曾立江、浙、湖南诸路月椿钱,大为东南患。卒谥忠穆。有《忠穆集》。全宋诗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世居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西南),五世祖官于齐州,遂为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历成安尉,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徽宗宣和末燕山之役,以转输功累官河北都转运使。以病辞,提举崇福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起知扬州。三年,金人犯扬州,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南东路安抚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未几,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一、二二)。四年,罢充醴泉观使,旋为建康府路安抚大使,兼知池州(同上书卷三二、三四)。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宣抚淮南,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同上书卷四四、四九)。三年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同上书卷六八)。五年,为荆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同上书卷九四)。六年十二月,改两浙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同上书卷一○七)。八年,因疾充醴泉观使(同上书卷一一八)。九年卒,年六十九。赠秦国公,谥忠穆。有《忠穆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吕颐浩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他书,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三○四二
吕颐浩(一○七一——一一三九),字元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绍圣元年进士,历密州司户参军、邠州教授、宗子博士、太府少卿、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高宗即位,除知扬州。建炎三年,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苗傅等为逆,浩率兵勤王,擢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以与赵鼎不协,罢为醴泉观使。寻除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平李成、张琪之乱。绍兴元年拜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三年,为侍御史辛炳等所劾,罢相,提举洞霄宫。五年知潭州,八年知建康。九年卒,年六十九,后谥曰忠穆。著有《忠穆集》、《吕忠穆公奏议》。见《宋史》卷三六二本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四、一五。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初名大年,字显叔。哲宗元祐间进士。调长沙尉。累擢河北、燕山府路转运使。钦宗靖康元年,召为水部员外郎。高宗建炎元年迁河南尹、西京留守、西道都总管,至洛招集散亡,得众万余。金军来犯,战不利,部下欲拥之南还,不从,遂为叛兵所害。谥忠悯。全宋文·卷三○一四
孙昭远(一○七一——一一二八),初名大年,字显叔,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元祐进士,调长沙尉,辟河东经略司干办公事,历凤翔府天兴县、河北山东抚谕盗贼干当公事,寻擢河北、燕山府路转运使。靖康元年,召为水部员外郎。金兵围太原,钦宗遣与折彦质招集溃师,为西道总管,与诸道军同出关。建炎元年,迁河南尹、西京留守、西道都总管,与金兵战不利。次年正月,其下欲拥之南还,不从,为叛兵所杀。谥忠悯。见周必大《孙公昭远行状》(《周文忠公集》卷二九),《宋史》卷四五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19 【介绍】: 金宗室。乌古乃第八子。从征战有功。太祖即位,为国论乙室勃极烈。聪敏强记,人莫能及,与斜葛同修本朝谱牒。卒谥刚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3 【介绍】: 宋南剑州顺昌人,字用中,号高峰。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少从陈瓘、杨时学。宣和初为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秉直敢言,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为右正言。高宗绍兴元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历起居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论奏不避利弊。金人叛盟,以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忤秦桧,终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致仕。有《高峰文集》。全宋诗
廖刚(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少从陈瓘、杨时学。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录召为太学录,擢监察御史。以忤蔡京,出知兴化军。钦宗立,以右正言召。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点刑狱,旋招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六年,出知漳州。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据本集绍兴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因论事为秦桧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次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事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铭》(《南轩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廖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简称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编为二卷。全宋文·卷二九九○
廖刚(一○七○——一一四三),字用中,号高峰,学者称古溪先生,顺昌(今福建顺昌)人。少从陈瓘、杨时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宣和初,由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绍兴初,除福建路提刑,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迁刑部侍郎。六年,求补外,出知漳州。九年,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书,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卒,年七十四。著有《诗经注解》、《高峰先生文集》。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南轩文集》卷三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宋史》卷三七四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夷行,字炳大(《过庭录》),号易初(《鸡肋集》卷三二《李夷行易初赞》)。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为鄜延路经略使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提举熙河兰会路弓箭手(同上书卷五○六)。徽宗崇宁初,为都水监丞。三年,入元祐党籍,寻知泗州(《元祐党人传》卷八)。大观中,知赵州(明隆庆《赵州志》卷六)。全宋文·卷二二七○
李夷行,字炳大,号易初。元丰七年为邢州司法参军,鄜延路勾当公事。绍圣元年为左宣德郎,充潞州州学教授。元符初为承议郎、熙河兰会经略司勾当公事,次年特降一官。建中靖国初为都水丞,崇宁间知泗州,入元祐党籍。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二四、兵四之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五○六、五○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文献通考》卷二二二,晁补之《鸡肋集》卷三二,范公称《过庭录》,《元祐党人传》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