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394  395  396  397  398  400  401  402  40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琛( 圆辩 )
韩应(孟祁 唐村 )
刘岑(季高 杼山居士、杼山老人 )
完颜习室( 威敏 )
王居正(刚中 世称 竹西先生 竹西 )
王时雍(朝美 )
白时中(蒙亨 崇国公 )
程寀(公弼 )
程瑀(伯寓、伯宇、伯县 愚翁 )
翁彦国(端朝 )
许光亨(必达 )
赵偲( 越王、祁国公、永宁郡王、睦王、定王、邓王 )
郑绅( 乐平郡王 僖靖 )
郭浩(充道 恭毅 )
释祖觉(华严、痴庵 杨 )
释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学于息庵。会高宗幸温州,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道琛应诏。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晚主南湖,为第八代祖师。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谥曰圆辩。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琛。温之乐清彭氏子。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学教于息庵。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归乡弘法。适高宗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凡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于禅定中。见四明垂示。行法华忏。感普贤放光。自是慧辩益进。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以绍兴二十三年示寂。说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谥曰圆辩。师高德硕行。与雪窦大圆。育王谌二禅师。为道交。二老深敬之。实有以动之。不徒辩说而已。师居山匮粮。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先煜煜。送还光乃已。苦无水。指工凿之。泉随凿涌。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师为神授戒。后遂凝然无恙。其将主南湖也。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傍。而缺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噫。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琛,赐号“圆辩”。姓彭氏,乐清人也。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宋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琛应诏。尝以僧伽黎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奉还。山居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泉涌其下。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以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偶于定中见一老宿,顾谓之曰:“吾四明也。”便惊,喜作礼曰:“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观者皆禀为正则。宋绍兴十二年,圆照退老,举琛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馀,琛诚心感格,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生异光,慧辩益弘。郡大旱,请祷雨,琛以时政苛猛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为说法施食,病多愈。与雪窦大圆禅师道交最深。尝为说经王义及六即义,联翩三日,一语不重。绍兴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嗒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于崇法塔侧。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韩应,字孟祁,号唐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捉事使臣(《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八八)。事见《东瓯诗存》卷三。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号杼山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迁居溧阳(今属江苏)。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宋史》卷二三《钦宗纪》)。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阁,知郑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绍兴四年(一一三四),知太平州,历知池州、镇江府、潭州、信州,以其历守三郡妄费官帑,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一年,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同上书卷一三八、一四一)。三十一年,召赴行在,试户部侍郎。金人入和州,兼御营随军都转运使,沿江措置,旋复奉祠(同上书卷一九○、一九三、一九五)。三十二年,以言者论其前罪落职(同上书卷一九六)。孝宗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景定建康志》卷四九、《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八八四
刘岑(一○八七——一一六七),字季高,晚号杼山老人,溧阳(今江苏溧阳)人,述曾孙。宣和六年登第,建炎初以著作郎知郑州,宣抚河东。绍兴二年为金部员外郎,除秘书少监,擢刑部侍郎,移吏、户部。出知太平州,寻奉祠。七年,起知池州、镇江府。召为吏部侍郎,复出知潭州,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全州安置。三十三年复职,知泰、扬州,除户部侍郎,随军北征,为御营随军都转运使,再奉祠。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乾道三年卒,年八十一。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九、职官七○之一五、职官七○之二四、选举二四之一九、食货六九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六、五三、五七、七二、一一○、一一七、一二六、一二七、一四一、一七○、一八二、一九○、一九三,《景定建康志》卷四九,《宋史》卷二三、二○三,《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
完颜习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金耶懒路完颜部人。从攻宁江州,推锋力战,授猛安。与娄室获辽天祚帝于余睹谷。至汴,统十二猛安军,镇压抗金义军。卒谥威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1 【介绍】: 宋扬州人,字刚中。徽宗宣和三年进士。累迁起居郎,上疏数千言,论省费尤切。素与秦桧善,桧入相,居正疾其诡诈,言于高宗,出知婺州。后起知温州,终为桧所忌,夺职奉祠十年。桧死,复故职。其学根据《六经》,为杨时所重,学者称竹西先生。不满王安石经义,著《诗辨学》、《书辨学》、《周礼辨学》、《辨学外集》。又有《春秋本义》、《竹西论语感发》、《孟子疑难》、《竹西集》、《西垣集》等。
全宋文·卷三八八三
王居正(一○八七——一一五一),字刚中,号竹西,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绍兴初,除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起居郎,出知婺州。召为太常少卿,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又迁兵部侍郎。再出知饶、吉、温州。宰相秦桧忌之,夺职奉祠凡十年。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毛诗辨学》、《尚书辨学》、《周礼辨学》、《春秋本义》、《论语感发》、《孟子疑难》及《竹西集》、《西垣集》等。见吕祖谦撰《王公行状》(《东莱集》卷九),《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五○五
王时雍(?——一一二七),字朝美,陵井监仁寿(今四川仁寿)人,元符进士。宣和二年通判河中军府事,三年除京东西路提刑,为秘书少监。靖康间为户部侍郎、开封府尹,金军围汴,与百官拥立张邦昌,为吏部尚书,领尚书门下省事、权知枢密院事。高宗即位,责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贬黄州安置,徙高州。建炎元年九月诛。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一之二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三、四、五、六、九,《宋史》卷二二、二四、三五三、三五七,《南宋书》卷一二,《昙延法师碑铭》(《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八),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宋寿州寿春人,字蒙亨。进士。哲宗元祐中为同州教授,累官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郓州。徽宗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次年为中书侍郎。宣和六年,除太宰兼门下侍郎。时燕山告急,恬不为虑。钦宗即位,李纲荐时中守卫京师,怒辞。罢为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御史劾其孱儒不才,落职。寻卒于镇江。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白时中(?——一一二七),字蒙亨,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绍圣中累官太学博士,除正字,迁秘书郎。进吏部侍郎,同知贡举。降知郓州,复召为刑部尚书。政和中历翰林学士、承旨,除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迁尚书右丞,加中书侍郎。重和元年,进门下侍郎。宣和六年,除特进、太宰兼门下,封崇国公,进庆国。靖康元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寻知寿春府。建炎元年卒于镇江。编有《政和新修御试贡士敕令格式》一百五十九卷、《政和新修贡士敕令格式》五十一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五一八,《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三、职官七之二五、职官五四之一一、选举一之一三、刑法三之六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程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48 【介绍】: 金析津府人,字公弼。第进士。授尚书都官员外郎。历翰林待制,兼右谏议大夫。上疏言立纪纲、严宫禁等事,为熙宗所赞赏。官终彰德军节度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2 【介绍】: 宋饶州浮梁人,字伯寓,号愚翁。徽宗政和六年上舍试第一。钦宗即位,拜左正言,极言时弊,请黜免徐处仁、吴敏、唐恪等。高宗即位,迁给事中,疏言皆切时务。进兵部尚书。因议论宋金关系不专主和,为秦桧所忌,出知信州,旋称疾提举宫观。有《论语说》、《周礼仪》、《饱山集》等。
全宋诗
程瑀(一○八七~一一五二),字伯宇,号愚翁,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上舍试第一,累官校书郎。钦宗时除左右正言。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提点江东刑狱。二年,拜给事中,再度出复。四年,知抚州。历知严州,宣州。十二年,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十三年,拜兵部尚书,为秦桧所忌,出知信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九、一五○),称疾请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六。有《饱山集》六十卷,已佚。事见《新安文献志》卷七八胡铨《程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八八六
程瑀(一○八七——一一五二),字伯县,号愚翁,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人。政和六年上舍试第一,授承事郎、太学博士。钦宗时除右正言,极言时病。高宗即位,召为太府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出知抚州,提举宫观。复入兼侍读,除兵部尚书。秦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复提举宫观。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六。著有《论语说》、《论语集解》、《周礼义》、《尚书说》、《谏垣论疏》、《奏议》、《黄门忠告》、《经筵讲读》、《三朝对语》、《资善堂口义》、《饱山集》等。见胡铨《宋龙图阁学士左中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广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赠左通奉大夫程公瑀墓志铭》(《新安文献志》卷七八。简称《程瑀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端朝。翁彦深弟。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钦宗靖康之变时,为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充经制使,撰文誓众,领兵入援,并贻书切责张邦昌。高宗即位,除江南东西路经制使。
全宋诗
翁彦国(?~一一二七),字端朝,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知江宁府改知杭州。七年,提举南京鸿庆宫(《乾道临安志》卷三)。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再知杭州,改知镇江府(同上书)。金人入汴,为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充经制使。高宗建炎元年,知江宁府兼江南东西路经制使。同年七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赠少保。清嘉庆《崇安县志》卷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六
翁彦国(?——一一二七),字端朝,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绍圣四年进士。政和间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宣和中官至御史中丞。靖康时为徽猷阁直学士、江淮荆浙制置发运使。建炎元年五月,知江宁府兼江南东西路经制使。七月卒。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三六、食货六一之一、方域四之二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六、七,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宋诗纪事》卷三四。
许光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人,字必达。徽宗大观三年进士。为江宁令,以循良著称。提点湖南刑狱,谳论平允,时称无冤。改开封,治中奸豪敛迹。宣和元年疏论天变,辞甚抗直,出判相州。以荐擢门下侍郎兼平章军国重事,力辞,诏许之,遂以少师奉祠,提举洞霄冲祐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宋宗室。神宗第十四子,徽宗弟。初授武成军节度使、祁国公。徽宗朝累封越王。钦宗靖康元年,迁太师,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次年,与兄俣同为徐秉哲逼送金营,北行至韩州而卒。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赵偲(一○八三——一一二七),神宗第十二子。元祐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祁国公。绍圣中改武安军,进封永宁郡王。元符二年出閤,进封睦王。徽宗朝历太保、太尉、太傅,进封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改永兴、成德等军,迁太师,雍州、真定牧。明年,金人来取宗室,偲至韩州而薨。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四七,《宋史》卷二四六有传。
郑绅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郑绅(?——一一二七),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徽宗显肃皇后郑氏之父。始为直省官,以后贵。政和元年二月,以太子少师为开府仪同三司。宣和五年十一月封太师。靖康元年四月,封乐平郡王。靖康二年卒,淳熙十四年八月追谥僖靖。见《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八三,《宋史》卷二○、二二《徽宗纪》及卷二四三《后妃传》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45 【介绍】: 宋德顺军陇干人,字充道。郭成子。徽宗时充环庆路第五将部将,与西夏战有功,累迁中州刺史。高宗建炎初,知原州,升本路兵马钤辖,知泾州、权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时金、西夏二敌交侵,浩与对垒一年,敌不能犯。知凤翔府,退保和尚原,金人至,浩与吴玠随方捍御,蜀以安全。绍兴中屡破金军。官至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卒谥恭毅。
全宋诗
郭浩(一○八七~一一四五),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原州、泾州。历秦凤路提点刑狱,知秦州、凤翔府。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又徙知利州、金州。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为检校少保、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十五年,卒,年五十九。《宋史》卷三六七有传。
全宋文·卷三九一三
郭浩(一○八七——一一四五),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成子。建炎初知原州。历知泾州、秦州、凤翔府。官终检校少保、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绍兴十五年十一月卒,年五十九。谥恭毅。见《宋史》卷三六七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和尚。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遂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甚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南堂过而稍施提勉。便能罢讲南游。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岂不骏哉。至为圆悟项门一锥。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尚依识见。呈偈遭圆悟一喝。直得气索。五年而始大彻。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今人才见灵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顿焉称赏。不亦彼此皆瞎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什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