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395,分2227页显示  上一页  404  405  406  407  408  410  411  412  41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王大宝(元龟 )
翁挺(士特、仕挺 五峰居士 )
苏公才
褚承亮(茂先 玄贞先生 )
赵立( 忠烈 德成 蔗溪 )
赵鹏飞(企明、企溟 木讷、木讷子 )
邵棠(仲甘 西坡 )
释景元(别称 护国元、元布袋、元布衲 景元 此庵 )
释道颜(卐庵 鲜于 )
金安节(彦亨 )
章贲(元明 嘿笑居士 )
魏良臣(道弼 敏肃 如心居士 )
齐公炎
姚舜明(廷辉、延辉 )
李彦仙(孝忠 少严 忠威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70 【介绍】: 宋温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龟。高宗建炎初,廷试第二,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赵鼎谪潮州,日从讲学。后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孝宗时,迁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上疏劾汤思退主和误国罪,改兵部侍郎,官终礼部尚书。
全宋诗
王大宝(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龟,潮州(今属广东)人。高宗建炎初进士,授南雄州学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知连州、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二十六年,出知温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五)。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因忤汤思退,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议者劾其乞复行钱非是,仍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全粤诗·卷二七
王大宝(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龟。海阳(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试进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复累年。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连州,后移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翌年,出知温州,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宋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力赞张浚恢复之议。未几,以忤汤思退,以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言官劾其乞复免行钱非是,诏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七有传。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
王大宝(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龟,潮州揭阳(今广东揭阳)人。建炎初廷试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起知连、袁州。时赵鼎、张浚谪居,大宝日与游从讲学。除国子监司业兼崇政殿说书。出知温州,提点福建路刑狱,改广东。孝宗立,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请致仕,乾道初起复礼部尚书。六年卒,年七十七。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传,《宋史新编》卷一四三,《南宋书》卷三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士特,一字仕挺,号五峰居士。翁彦约子。徽宗政和中以荫补官,调宜章尉。朝臣交荐,改少府监丞,所奏皆朝廷急务。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时相怒其不附己,逐之,遂不复出。博学善文。有诗文集。
全宋诗
翁挺,字士特,号五峰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彦约子。徽宗政和中因季父彦国恩补官,调宜章尉,改侯官主簿。赴阙奏对,授少府监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考功员外郎,忤宰相,二年除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八)。卒年五十馀。遗著由嗣子颍之编为《五峰居士集》二十卷,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其外兄李纲为之序,已佚。事见《梁溪集》卷一三八《五峰居士文集序》,《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二。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一三
翁挺,字士特,自号五峰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彦约子。博学善属文,政和中以季父彦国恩补官,调郴州宜章尉,权类编御笔所、礼制局检讨官。建炎初诏赴阙,所陈皆朝廷急务,授少府监丞。二年勒停除名,编管邻州,遂不复出仕。有诗文集二十卷,李纲称其文雄深雅健,渊源浩博。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八,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宋诗纪事》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一。
苏公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四
苏公才,政和六年为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文字。靖康、建炎间知汀州。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九之三二,道光《福建通志》卷九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人,字茂先。工文章。宣和六年进士。金兵破真定,策试境内进士,以“上皇无道,少帝失信”为题,承亮拒不落笔。被荐知藁城县,不赴。卒年七十,门人私谥玄贞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30 【介绍】: 宋徐州人。以敢勇隶兵籍。钦宗靖康初,以战功为武卫都虞候。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围徐州,王复拒守,命立督战,身中六矢,战愈勇。城陷,巷战昏死,苏后率残兵追击北还金兵,收复徐州,权知州事。同年末,率部往援楚州,连七战而达,虽中矢仍指挥取胜,奉诏守楚州。翌年,金兵攻城益剧,立率军搏杀,数挫金人攻势。后中飞炮而卒。谥忠烈。
全宋诗
赵立,字德成,号蔗溪。理宗宝祐间权知永州。事见清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四。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八一二二
赵立,字德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宝祐间初官广西,后权知永州。宝祐末李曾伯开广西制置司,复辟为本司机宜、通判邕州。见《可斋续稿》后卷七、八、九,《桂胜》卷一,《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二。
赵鹏飞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绵州人,字企明,号木讷。通《春秋》,以说经者拘泥三传,各护师说,多失本旨,因著《春秋经筌》。
全宋文·卷四○六七
赵鹏飞,字企溟,号木讷子,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宣和六年进士。著有《诗故》及《春秋经筌》十六卷(存)。见同治《绵州志·选举志》,青阳梦炎《春秋经筌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邵棠,字仲甘(《宋诗纪事》卷四○),号西坡,都昌(今属江西)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黄门侍郎。有《西坡集》、《閒居吟》,已佚。事见清道光《都昌县志》卷二○。今录诗二十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温州永嘉张氏子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习台教三䆊。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坫出。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可谓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丛林称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风。耳简堂机出于其门。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鲜于,梓州飞乌(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师事宗杲,居江州东林寺,人目为庐山高贤。后住抚州报恩寺。隆兴二年卒,年七十一。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大明高僧传》卷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颜号卐庵。潼川鲜于氏了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已。特未点眼耳。他日嗣后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于是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和尚。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曰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颜凡所说法大概简易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颜,字卐庵,潼川鲜于氏子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己,特未点眼耳,他日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凡所说法,简易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70 【介绍】: 宋歙州休宁人,字彦亨。徽宗宣和六年进士。调洪州新建县主簿。高宗绍兴初迁殿中侍御史。秦桧兄秦梓附梁师成,安节劾之,梓罢,桧衔之,遂不出十八年。桧死,起知严州,累迁兵部侍郎,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有《周易解》、奏议表疏及文集。
全宋文·卷四○七○
金安节(一○九四——一一七○),字彦亨,歙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宣和六年进士,调洪州新建县主簿。绍兴初,除司农丞,又迁殿中侍御史。劾秦桧兄梓附丽梁师成,桧衔之。去官不出凡十八年。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历官大理卿、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孝宗即位,拜兵部侍郎,官至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议十卷。《宋史》卷三八六有传,又见其子金文刚所作《金公家传》(《新安文献志》卷七三)。
章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池州青阳人,字元明,号嘿笑居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遭时离乱,栖迟九华。高宗初授主簿,再转为丞。时秦桧执政,欲以掌故处之,力辞,遂除武威军节度判官。后官至奉议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宁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称其可属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绍兴十九年,知庐州。二十五年,擢参知政事,寻罢。出知绍兴、宣、潭、洪等府州,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谥敏肃。
全宋诗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说溧水(今属江苏)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初为丹徒尉,调遂昌令。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来要录》卷五七)。使金还,丐祠。九年,起为左右司员外郎,十年,迁中书门下省检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为参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绍兴,历知宣、潭、洪三州(同上书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敏肃。事见《周文忠公集·亲征录》绍兴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纪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号如心居士,江宁府溧水(今江苏溧水)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调丹徒尉,迁寿昌令。绍兴初入为敕令所删定官,历吏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擢吏部侍郎。为台谏所劾,出知池州,徙庐州。绍兴二十五年,拜参知政事。执政未三月,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绍兴府。未几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绍兴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敏肃。见《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乐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九九。
齐公炎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宣和六年(1124)任广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嵊县人,字廷辉。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知昆山、华亭二县,通判婺州、权州事。以镇压方腊起义军,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又为福建路提举茶事。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初,为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建炎三年除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后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进徽猷阁待制。
全宋诗
姚舜明,字廷辉,嵊县(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授相州临漳主簿。历知牟平、昆山、华亭县。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通判婺州,遂权州事。后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擢监察御史(《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五)。高宗初,除知衢州,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建炎四年(一一三○),知江州,兼本路安抚制置使。召为右司员外郎,除直龙图阁、发运副使,还为左司郎中,复以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随军转运使,除权户部侍郎。丐闲,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卒。宋《嘉泰会稽志》卷一五、清同治《嵊县志》卷一三有传。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姚舜明(?——一一三五),字廷辉,嵊县(今浙江嵊州)人。绍圣四年进士,调临漳主簿。历华亭令,河东经略安抚司干办公事。宣和二年通判婺州,除直秘阁、提点两浙刑狱。钦宗即位,擢监察御史。高宗朝历左司郎中,知衢、江二州,除秘阁修撰,充江、淮、荆、浙都督府随军转运使,权户部侍郎。罢,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绍兴五年卒,赠太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四,嘉泰《会稽志》卷一五。
宋登科记考
字延辉。越州嵊县(今浙江绍兴嵊州)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职至徽猷阁待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1130 【介绍】: 宋宁州彭源人,初名孝忠,字少严。娴骑射。钦宗靖康元年,入河东军,补校尉。高宗时以计复陕州,任知州兼安抚使。坚守陕城,与金兵大小二百战,击败金帅娄宿,又斩金使,拒诱降。因救兵不至,城陷,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猬,投河死。谥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