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十二见 其三
【佛学次第统编】
边邪所摄者之六十二见。
一、于五蕴各有常或边或如去四句成二十。
二、历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断常二或有无二,成六十二。
┌一、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三种四句┤二、有边……无边………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
└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色┐┌常(或边或如去)(五)┐┌过去(二十)
│受││无     常 (五)││
┌六十┤想├┤           ├┤现在(二十)
│  │行││常  无  常 (五)││
六十二见┤  └识┘└非常 非 无常 (五)┘└未来(二十)
│        ┌边
│  ┌断┐ ┌有┤
└二 ┤ ├或┤ └如去
└常┘ └无
六十二见 其四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者,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六十二见中。
一、本劫本见, 种种无数,尽入十八见中。
二、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尽入四十四见中。
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常论…………………………四┐
二、亦常亦无常论………………四│
三、边无边论……………………四├十八见
四、种种论………………………四│
五、无因而有论…………………二┘
一、有想论……………………十六┐
二、无想论………………………八│
三、非有想非无想论……………八├四十四见
四、断灭论………………………七│
五、现在泥洹论…………………五┘
六十二见 其五
【佛学次第统编】
瑜珈论言:「萨迦耶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
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者也。
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
此四十四,合前十八,为六十二。
一、四遍常见论…………………(即常论四)┐
二、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四)│
三、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二)├十八
四、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四)│
五、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四)┘
一、十六有想论…………………┐
二、八无想论……………………│
三、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四十四
四、七断见论……………………│
五、五现法涅槃论………………┘
六十二见 其六 释六十二见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所立之六十二论,下分释之。
一、常论四:
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
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
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
二、亦常亦无常四:
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
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
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
三、边无边四:
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
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
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
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
四、种种之四者。
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
五、无因见论二:
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
二、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
六、有想论十六。
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
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
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
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
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
五、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
六、计无边际,有想念。
七、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
八、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
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
九、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
十、计有乐有想。
十一、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
十二、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
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
十三、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
十四、计有若干想。
十五、计有小想。
十六、计有无量想。
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
七、无想论八。
无想对于色身四句:
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
二、亦无色亦无想。
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
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
无想对于边无边四句:
五、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
六、无边无想。
七、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
八、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
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
八、非有想非无想八。
对于色四句,对于边四句,皆同无想论,亦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
九、断灭七:
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
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
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在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
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
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馀。
十、现在泥洹五:
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三藏法数】
(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三、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五、清净声〕,谓如来音声,清净而不杂染也。
〔六、离垢声〕,谓如来音声,纯妙远离诸垢染也。
〔七、明亮声〕,谓如来音声,明显流亮也。
〔八、甘美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甘和美妙,能使听者得法喜之味也。
〔九、乐闻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称机浅深,令众生乐闻而不舍也。
〔十、无劣声〕,谓如来音声,希有殊胜,而不陋劣也。
〔十一、圆具声〕,谓如来说法,于一音中,而具足一切音也。
〔十二、调顺声〕,谓如来音声,随机说法,调伏众生,使其信顺也。
〔十三、无涩声〕,谓如来音声,融通和畅,而无涩滞也。
〔十四、无恶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嘉美,而不粗犷也。
〔十五、善柔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也。
〔十六、悦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十七、适身声〕,谓如来说法音声,能令闻者支体调适,而得轻安也。
〔十八、心生勇锐声〕,谓如来说法音声,令人发起勇猛之心而进修也。
〔十九、心喜声〕,谓如来法音美妙,能令闻者,心生欣喜也。
〔二十、悦乐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使闻者欢喜而快乐也。
〔二十一、无热恼声〕,谓如来法音,使诸闻者,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十二、如教令声〕,谓如来演说,如法教诫命令,而能启发蒙昧也。
〔二十三、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善解决了,遍知一切诸法也。
〔二十四、分明声〕,谓如来法音,于诸事法如理分析,无不明了也。
〔二十五、善爱声〕,谓如来以善法音,开化一切众生,令其爱乐也。
〔二十六、令生欢喜声〕,谓如来说法之音,令人生欢喜之心也。
〔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展转启发于人,皆如教令也。
〔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善解一切诸法也。
〔二十九、如理声〕,谓如来所发音声,皆契真如之理也。
〔三十、利益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利益一切有情也。
〔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谓如来所出音声,契合理趣,从始至终,皆无重复过失也。
〔三十二、如师子音声,〕,谓如来音声,一切闻者,自然信伏,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也。
〔三十三、如龙音声,〕,谓如来法音,清彻幽远,如龙之吟也。
〔三十四、如云雷吼声〕,谓如来说法唯以一音,远近普及,如雷之吼也。
〔三十五、如龙王声〕,谓如来说法,音韵清远,如龙王所发之声也。
〔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梵语紧那罗,华言歌神。谓如来所出梵音,如彼歌音美妙,适悦一切也。
〔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
〔三十八、如梵王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如梵王之清净声音也。
〔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共命鸟者,一身二头之鸟也。谓如来所说法音,吉祥如彼禽之声也。
〔四十、如帝释美妙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如天帝释之美妙音声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十一、如振鼓声〕,谓如来音声,震响如鼓,远近皆闻也。
〔四十二、不高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高大,得中道也。
〔四十三、不下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卑下,亦得中道也。
〔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普入群机,融通众音也。
〔四十五、无缺减声〕,谓如来法音,圆满具足也。
〔四十六、无破坏声〕,谓如来凡所演说,真实不虚,无能破坏也。
〔四十七、无染污声〕,谓如来所说法音,纯圆独妙,离诸烦恼,无染著也。
〔四十八、无希取声〕,谓如来说法,利乐一切众生,无所希望,离取著也。
〔四十九、具足声〕,谓如来所演法音,称性而说,妙理具足也。
〔五十、庄严声〕,谓如来所演声教,如实之谈,端庄而严肃也。
〔五十一、显示声〕,谓如来演妙法音,显现妙理,开示众生无有隐晦也。
〔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圆满,具足一切音也。
〔五十三、诸根适悦声〕,谓如来所演妙法音声,众生一闻,诸根适悦也。
〔五十四、无讥毁声〕,谓如来法音,不讥毁一切众生,凡有言说,皆信顺也。
〔五十五、无轻转声〕,谓如来圆音,普摄一切,不轻浮迁转也。
〔五十六、无动摇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得无所畏,而诸外、魔,不能动摇也。(外、魔者,外道天魔也。)
〔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谓如来法音,普入众会,随机得闻也。
〔五十八、诸相具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具足一切诸相也。
〔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声〕,谓如来所出语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众生,心意欢喜,皆谓所说,从如来口门而出,亦无互相重复,而诸众会,各随音声,晓了诸法,然实非如来口门中出也。
〔六十、说众生心行声〕,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
〔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声〕,谓如来具秘密智,所出语言,随入一切众生心意,然不从如来口门中出,正所谓从虚空而出者也。
〔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谓如来所出语言,随诸众生种种信解,心意成熟,普使随应,而得了知也。
〔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谓如来音声,无有分量,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虽能闻之,亦不能知其边际分量也。(魔即魔王,梵即梵天。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谓如来音声妙轮,出种种声,宣说法时,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居缘觉之地,亦不能思惟称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举也。)
中者六十里
【三藏法数】
谓其中边山川稍险,故量为六十里也。
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
【三藏法数】
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无有异,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无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