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六度说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义:一对治之故,二次第生之故。对治之故,对于善法有六事:一悭法,二恶业,三恚心,四懈怠,五乱心,六愚痴也。以此六法因缘之故,不得无上菩提。为欲坏六法之故,说六波罗蜜。次第生者,菩萨舍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名为檀波罗蜜。既出家,受菩萨戒,名为尸罗波罗蜜。以护戒之故,虽有骂打,亦默受而不报,名为羼提波罗蜜。戒既清净,勤修善道,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以精进之故,五根调伏,名为禅波罗蜜。五根既调,知真法界,名为般若波罗蜜。
六度果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见善戒经。
六度譬喻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见华严经。
六度满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修六度各有满时。尸毗王代鸽者,布施之满也。普明王舍国者,戒之满也。羼提仙人割肉无恨者,忍之满也。大施太子抒海并赞佛者,精进之满也。尚阇梨鹊巢顶上者,禅定之满也。劬嫔大臣分地息诤者,智之满也。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三之二,观音玄记下,四教仪。
六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之略名。又六度集经之略名。
六度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上)
六度无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波罗蜜旧译为度,或译为度无极。菩萨六度之行法无穷极,故曰度无极。
六度无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六度集经之异名。
六度六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正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兼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观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广六度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广施,广戒,广忍,广精进,广一心,广智慧之称。
【佛学次第统编】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
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
二、广戒 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已,乃至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 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辱,故曰广忍。
四、广精进 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 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 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
六度万行
【佛学常见辞汇】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度行──广六度行
【三藏法数】
(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