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骤兴(驟興)
迅速兴起。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时 蒙古 骤兴,灭 回鶻 、 辽 、 夏 及 金 。”
《漢語大詞典》:狂发(狂發)
(1).狂心勃发。 唐 李白 《大猎赋》:“斯驰骋以狂发,非至理之弘术。” 王琦 注引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2).迅猛兴起。 邹韬奋 《召集国防会议前的先决条件》:“在救国怒潮狂发的紧张情势之下,汉奸卖国贼是很难得到容身之地的。”
《漢語大詞典》:闲非(閒非)
亦作“间非”。 责怪。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 莽 当被詿上误朝之罪。”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三:“孝子之事亲也,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思,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使其人有间非之言。”
亦作“间非”。 谓本无是非而兴起的是非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难道倒説不是来混争閒非不成?”《南曲谱·越调过曲·忆多娇》:“莫惹閒非来掛牵。”
《漢語大詞典》:龙举(龍舉)
(1).犹龙翔。《淮南子·天文训》:“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
(2).喻王业兴起。宋书·恩倖传·徐爰:“伏惟皇 宋 承金行之浇季,钟经纶之屯极,拥玄光以凤翔,秉神符而龙举,劋定鲸鯢,天人佇属。”
(3).谓羽化而登仙。
(4).犹言龙蟠凤翥。形容笔势。梁书·萧琛传:“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 琛 甚秘之。”参阅晋书·王羲之传论
《國語辭典》:发家(發家)  拼音:fā jiā
使家业兴盛发展​,家庭变得富裕。如:「像他这么节俭的人,等著瞧,将来会发家的。」
《漢語大詞典》:递兴(遞興)
交替兴起;依次兴起。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燧人钻火树:“当天地开闢后,三皇递兴,一万餘年,天下只有水,并无火。”
《漢語大詞典》:发举(發舉)
(1).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 唐 虞 发举, 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 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
(2).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朗 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 朗 终不能有所諫止。”明史·李善长传:“狱具,谓 善长 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國語辭典》:勃起  拼音:bó qǐ
1.兴起。《隋书。卷五七。薛道衡传》:「类邠岐之累德,异丰沛之勃起。」
2.当男人或雄性动物性兴奋时,阴茎内因动脉扩张,海绵体充血,而使阴茎膨大、竖直的现象。
分類:兴起勃兴
《国语辞典》:举王(举王)  拼音:jǔ wáng
兴起之王。《战国策。燕策二》:「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
分类:兴起
《漢語大詞典》:杰起(傑起)
卓异地兴起。三国志·蜀志·杨戏传:“顺期挺生,杰起龙驤。”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贾马 蔚兴,已亏於雅颂; 曹 王 杰起,更失於风骚。”
《漢語大詞典》:起狱(起獄)
兴起狱讼;有意制造要案。朱子语类卷一三一:“ 秦檜 己亥年冬死。未死前一二年间,作一二件无状底事,起狱断送士大夫之类。”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一:“ 檜 久擅权,大诛戮,以胁善类。末年,因 赵忠简 之子 汾 以起狱,谋尽覆 张忠献 、 胡文定 诸族。” 清 罗安 《珥笔民》诗:“一部律例烂胸中,兴讼起狱巧罗织。”
《漢語大詞典》:龙摅(龍攄)
(1).如龙之飞腾上天。谓帝王兴起。文选·潘岳〈西征赋〉:“忽蛇变而龙攄,雄 霸上 而高驤。” 李善 注:“史记曰: 褚先生 曰:‘丈夫龙变。’”
(2).谓羽化登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孙绰 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儻遇风云,为我龙攄。’”
《漢語大詞典》:凤野(鳳野)
(1).传说 周 朝兴起,有凤凰鸣于 岐山 。后以“凤野”为 岐山 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凤野匡 周 , 龙门 佐 禹 。” 倪璠 注:“国语曰:‘ 周 之兴也,鸑鷟鸣於 岐山 。’鸑鷟,凤凰也。故云凤野。”
(2).美丽富绕的原野。 唐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诗:“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 唐 李峤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
《国语辞典》:掀起  拼音:xiān qǐ
1.揭起。《红楼梦》第六四回:「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
2.兴起、挑动。如:「低迷多时的房地产买卖,最近竟然掀起一片抢购热潮。」
《国语辞典》:妖风(妖风)  拼音:yāo fēng
1.妖魔兴起的风。如:「不知何时吹起妖风,四下里冷森森的。」
2.比喻不正当的风气、潮流。如:「岛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