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使臣
宋 代宫廷下级内侍官员的统称,常充当内廷侍役和三省六部监门官等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幸五岳观:“次有吏部小使臣百餘,皆公裳,执络毯杖策,乘马听唤。”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三省监门官》:“三省枢密院监门官,旧以小使臣为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使臣之义,始於藩镇当国。初,武官处以三班号祗应官,有左右班供奉班是也。至 太宗 ,以其资品少,又创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东西头供奉官,有司号为小使臣。”
《國語辭典》:太监(太監)  拼音:tài jiàn
1.职官名。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亦为宦官的通称,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也称为「腐人」。
2.阉宦的代名词。
《漢語大詞典》:六省
指 唐 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祕书、殿中、内侍为六省。”
《漢語大詞典》:五局
唐 代内侍省所辖的五个机构: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唐书十六:“ 唐 制:内侍省……有五局。一曰掖廷,主宫摈簿最;二曰宫闈,扈门阑;三曰奚官,治宫中疾病死丧;四曰内僕,主供帐鐙烛;五曰内府,主中藏给纳。局有令有丞,皆宦者为之。”
《国语辞典》:爪牙之士  拼音:zhǎo yá zhī shì
比喻勇士。《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唐。元稹(宋常春等可内侍省内仆局令制):「近制选内臣之善于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也。」也称为「爪牙之将」。
《国语辞典》:易牙蒸子  拼音:yì yá zhēng zǐ
春秋时齐桓公好美味,内侍易牙善于烹调,相传他为了讨好桓公,曾杀了自己的儿子蒸好后献给齐桓公享用。见《韩非子。二柄》。
《漢語大詞典》:走马承受(走馬承受)
官名。 宋 置,诸路各一员,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初隶经略安抚总管司, 崇宁 中始诏不隶帅司,寻改为廉访使者, 靖康 初复旧。宋史·职官志七:“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驛上闻。然居是职者恶有所隶,乃潜去‘总管司’三字,冀以擅权。”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诸路帅司皆有走马承受公事二员,一使臣,一官者,属官也。每季得奏事京师,军旅之外,他无所预。 徽宗 朝易名廉访使者,仍俾与监司序官,凡耳目所及皆以闻,於是与帅臣抗礼,而胁制州县,无所不至。”
《漢語大詞典》:宦者令
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例如:宦者令缪贤。——《史记·廉颇蔺如相列传
《國語辭典》:殿头官(殿頭官)  拼音:diàn tóu guān
古时皇帝上朝时,在殿头传旨令的官员。《大宋宣和遗事。亨集》:「皇帝驾坐不多时,有殿头官身穿紫窄衫,腰系金铜带,踏著金阶,口传圣旨道:『有事但奏,无事捲班。』」《水浒传》第一回:「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捲帘退朝。』」
《漢語大詞典》:马牙褶(馬牙褶)
明 代内侍袍服形制之一。褶裥顺打,褶上不穿细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