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幽怀
回肠
心胸
心目
营营
虚明
生心
自失
中藏
中情
内省
心安
从心
中禁
心计
《漢語大詞典》:幽怀(幽懷)
隐藏在内心的情感。《水经注·庐江水》引 晋 吴猛 诗:“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兼题短叶,用寄幽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尹似村 诗﹞清谈相订菊花期,正慰幽怀入梦时。”
《國語辭典》:回肠(回腸)  拼音:huí cháng
1.形容内心焦虑,好似肠子在回转纠结。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董西厢》卷六:「争奈按不下九曲回肠,合不定一双业眼。」
2.小肠的一部分。上连空肠,下接大肠及盲肠。也作「回肠」。
《國語辭典》:回肠(迴腸)  拼音:huí cháng
小肠的末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的部分。也作「回肠」。
《國語辭典》:回肠荡气(回腸蕩氣)  拼音:huí cháng dàng qì
形容音乐或文辞生动感人。清。龚自珍 己亥杂诗:「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酒半醒。」也作「回肠荡气」。
《國語辭典》:回肠荡气(迴腸蕩氣)  拼音:huí cháng dàng qì
形容音乐或文辞感人至深。如:「她的歌声绕梁三日,令人回肠荡气。」也作「荡气回肠」、「回肠荡气」、「回肠伤气」。
《國語辭典》:心胸  拼音:xīn xiōng
1.志气、抱负。如:「做人要有远大的心胸,不要只贪眼前的小利。」
2.心中。《文选。谢灵运。西州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文明小史》第四○回:「一带垂杨,阴阴水次,衬著红阁碧波,顿豁心胸。」
《國語辭典》:心目  拼音:xīn mù
1.心和眼。《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
2.心中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3.想法和看法。如:「在他的心目中,亲情胜过一切。」
《國語辭典》:营营(營營)  拼音:yíng yíng
1.往来频繁的样子。《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唐。白居易〈白牡丹〉诗:「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2.追求奔逐。《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3.内心烦躁不安。《聊斋志异。卷一○。阿纤》:「中心营营,寝食都废。」
《國語辭典》:虚明(虛明)  拼音:xū míng
1.心。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
2.空明。宋。苏轼〈碧落洞〉诗:「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國語辭典》:生心  拼音:shēng xīn
1.怀有异心而有所图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
2.发自内心。《韩非子。解老》:「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國語辭典》:自失  拼音:zì shī
心意若失,茫然无所措。《列子。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國語辭典》:中藏  拼音:zhōng zàng
1.西藏地方的中部。
2.内脏。《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其人嗜粥,故中藏实。」
《國語辭典》:中情  拼音:zhōng qíng
1.内心。《楚辞。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文选。张衡。思玄赋》:「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贞节。」
2.真实的情形。汉。陆贾《新语。术事》:「世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淡于所见,甘于所闻,惑于外貌,失于中情。」
《國語辭典》:内省(內省)  拼音:nèi shěng
宫中,皇帝居住之所。《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三国演义》第三回:「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
《國語辭典》:内省(內省)  拼音:nèi xǐng
自我观察与反省。《左传。僖公十九年》:「今君德无乃犹有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也作「内观」。
《國語辭典》:心安  拼音:xīn ān
1.对人无歉疚。如:「你这样昧著良心做事,难道会心安吗?」
2.心无挂虑。《三国演义》第一一回:「陈元龙也回报青州田楷欣然领兵来救,陶谦心安。」
《漢語大詞典》:从心(從心)
任心。列子·杨朱:“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 杨伯峻 集释引 殷敬顺 释文云:“从音纵,下同。”
《漢語大詞典》:中禁
(1).内心约束。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议郎早世,检诲幼孤,义方以导其性,中禁以闲其情。”
(2).禁中。皇帝所居之处。 唐 宗楚客 《奉和人日应制》:“九重中禁启,七日早春还。”《宣和遗事》后集:“﹝ 宣和 七年﹞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据御榻而坐。” 清 赵翼 《钱竹汀挽诗》:“縹緗丽製传中禁,碑版雄词到百蛮。”
(3).指皇帝。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娄公神道铭》:“入陪中禁,更领仪同。”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 韦昭度 ,旧族名人,位非忝窃,而沙门僧 澈 ,潜荐之中禁。”元史·王寿传:“ 阿里 等专政,煽惑中禁,几摇神器。”
《國語辭典》:心计(心計)  拼音:xīn jì
1.心算,或指长于计算、理财。《史记。卷三○。平准书》:「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二:「陈恕长于心计,为盐铁使。釐宿弊,大兴利益。」
2.心机智谋。唐。张巡〈守睢阳作〉诗:「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红楼梦》第九○回:「林姑娘是个有心计儿的人,至于宝玉,呆头呆脑,不避嫌疑是有的。」也作「心略」、「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