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苦口  拼音:kǔ kǒu
1.口中引起苦涩的味觉。《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2.反覆不断的劝告。《文明小史》第三三回:「起初决计不肯办,后来经兄弟苦口劝导,把抚宪的意思再三开导,绅士这才答应了。」
《國語辭典》:三思  拼音:sàn sī
再三考虑。《文选。张衡。东京赋》:「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红楼梦》第四回:「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国语辞典》:固请(固请)  拼音:gù qǐng
力请、再三邀请。《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分类:再三邀请
《漢語大詞典》:三沐
再三沐浴。表虔敬。 清 曹寅 《竹村惠砚》诗:“三沐论交期白首,八行视草玷清矑。”
《國語辭典》:三让(三讓)  拼音:sān ràng
1.再三谦让。《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宣公病,让其弟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2.用言语责备多次。《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三罚。」
《漢語大詞典》:苦辞(苦辭)
(1).忠言,逆耳之言。后汉书·方术传下·公沙穆:“因苦辞諫 敞 , 敞 涕泣为谢,多从其所规。” 唐 元稹 《酬乐天重寄别》诗:“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宋 苏轼 《叶嘉传》:“上饮踰度, 嘉 輒苦諫,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坚决辞让。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汝阴人》:“﹝少年﹞诣 许 曰:‘小妹粗家,窃慕盛德,欲託良缘於君子,如何?’ 许 以其神,不敢苦辞。”
(3).再三陈说。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國語辭典》:固让(固讓)  拼音:gù ràng
坚决的再三谦让。《文选。王俭。褚渊碑》:「徵为史部尚书领卫尉,固让不拜,改授尚书右仆射。」
分類:再三辞让
《國語辭典》:屡屡(屢屢)  拼音:lǚ lǚ
常常。《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高公出来见崔俊臣时,俊臣又屡屡催高公替他查查芙蓉的踪迹。」
《國語辭典》:叮嘱(叮囑)  拼音:dīng zhǔ
再三叮咛嘱咐。《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到京师袭荫求官,数年不得。这一年已自钻求要紧关节,叮嘱停当。」《文明小史》第五八回:「黄世昌叮嘱太太耐心等著,自己又去找内巡捕。」
《漢語大詞典》:贰觞(貳觴)
再三献酒。亦指再献之觞。《汉书·礼乐志》:“神嘉虞,申贰觴。” 颜师古 注:“贰觴,犹重觴也。” 宋 洪适 《对厅致语》:“贰觴既举,广乐復张。” 明 宋濂 《王国祀仁祖庙乐章·亚献奏清和之曲之舞》:“穆穆灵宫,庭燎有煒,贰觴载升,神其乐止。”
分類:再三献酒
《漢語大詞典》:三致意
亦作“ 三致志 ”。 再三表达其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 平甫 於此盖三致意焉。”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九:“ 孔 虽当据乱之世,而黜古学,改今制,託词寄义於昇平、太平,未尝不三致意焉。”
分類:再三表达
《漢語大詞典》:三申
再三申明。书·酒诰“有斯明享” 孔 传:“以其渐染恶俗,故必三申法令。”
分類:再三申明
《漢語大詞典》:三迭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2.三首。
3.犹三通,三遍。
4.犹三折。指庐山三叠泉。
《漢語大詞典》:三衅(三釁)
谓三瑕隙。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因此五交,是生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讎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李善 注:“ 杜预 《左氏传》注曰:衅,瑕隙也。”
(1).再三以香涂身。 清 顾炎武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知己怜三衅,名流重八厨。”参见“ 三衅三浴 ”。
(2).喻反复自省。 宋 黄庭坚 《去年三月清明蒋彦回喜太守监郡》诗:“今当痛自改,三衅復三湔。”
《國語辭典》:三衅三浴(三釁三浴)  拼音:sān xìn sān yù
三次用香料涂身,三次沐浴,以表待人极有礼貌、诚意与尊重。《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也作「三衅三沐」。
《漢語大詞典》:固要
(1).再三地邀请。要,通“ 邀 ”。史记·留侯世家:“ 良 乃固要 项伯 。 项伯 见 沛公 。”
(2).竭力劝阻。汉书·文帝纪:“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 匈奴 。羣臣諫,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固要,力止也。要,读曰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