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际和平军(国际和平军)  拼音:guó jì hé píng jūn
由联合国所组成的军事人员。主要的目的在于进驻武装冲突地区,区隔敌对双方,中止战斗,建立中立缓冲的力量。
《国语辞典》:精神官能症  拼音:jīng shén guān néng zhèng
病名。一种轻度的机能性心理疾病。患者多因遭受挫折和冲突,过度防卫,而导致不适应的结果。主要症状有焦虑、紧张、恐惧、忧郁、逃避等。
《国语辞典》: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拼音:dà shì huà xiǎo,xiǎo shì huà wú
缩小或消除冲突。《文明小史》第一回:「他见我们地方官以礼相待,就是有点需索便也不好十分需索,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
《国语辞典》:不打不成相识(不打不成相识)  拼音: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ì
没有经过一番冲突争执,则彼此不相认识。亦可指经过争执后,彼此反而更相知、更要好。《水浒传》第三八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吕大见王生为他受屈,王生见吕大为他辩诬,俱各致个不安,互相感激,这教做不打不成相识,以后遂不绝往来。」也作「不打不相识」、「不打不成相与」。
《国语辞典》:伯罗奔尼撒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  拼音:bó luó bēn ní sā tóng méng
西元前六世纪,雅典和斯巴达为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各率一批城邦缠战不休。由于以斯巴达为首所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大部分为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城邦,故称为「伯罗奔尼撒同盟」。
《国语辞典》:天人交战(天人交战)  拼音:tiān rén jiāo zhàn
正义和私欲相互冲突。如:「他面对金钱的诱惑,经过一番天人交战,终于决定拒绝贿赂,秉公处理。」
《国语辞典》:窝里发炮(窝里发炮)  拼音:wō lǐ fā pào
1.内讧,内部起冲突。《红楼梦》第六一回:「两个人窝里发炮,先吵的合府皆知,我们如何装没事人?」也称为「窝里炮」。
2.比喻意外、突然。《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骡子忽然窝里发炮的一闪,把那白脸儿狼从骡子上掀将下来。」
《国语辞典》:转化作用(转化作用)  拼音:zhuǎn huà zuò yòng
防卫机转的作用方式之一,指个体的焦虑和心理冲突会转化成生理症状,常见有麻木、管状视觉(tunnel vision,视野范围受限)、失音症、嗅觉丧失症,通常由压力事件引发。
《国语辞典》:以夷治夷  拼音:yǐ yí zhì yí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明史。卷一六六。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也作「以夷伐夷」、「以夷制夷」。
《國語辭典》: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语本《韩非子。难势》:「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魏书。卷八八。良吏传。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国语辞典》:僵事  拼音:jiāng shì
第三者以言语挑拨,引发双方冲突。如:「你别僵事了,他俩打起来,于你有什么好处?」
《国语辞典》:暴力滋扰(暴力滋扰)  拼音:bào lì zī rǎo
以激烈冲突的行为扰乱生事。
《国语辞典》:打话不同(打话不同)  拼音:dǎ huà bù tóng
二人以上对话或答话时,意见不同,而发生冲突。《七国春秋平话。卷上》:「二将打话不同,二骑马交。」
《国语辞典》:闹磨擦(闹磨擦)  拼音:nào mó cā
发生矛盾冲突。如:「他们俩个死对头,见面就闹磨擦。」
分类:矛盾冲突
《国语辞典》:窝里反(窝里反)  拼音:wō li fǎn
比喻内讧,内部起冲突。如:「连自家人都窝里反,即使没有对手也成不了事。」也作「窝里翻」、「窝儿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