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死志
效死的决心。左传·定公四年:“ 楚 瓦 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吴子·料敌:“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士有死志,故能守。”
分類:效死决心
《國語辭典》:咬牙  拼音:yǎo yá
1.形容极为愤怒。《红楼梦》第四八回:「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2.形容忍受极大的痛苦,坚持到底或下定决心。如:「为了让病痊瘉,他咬牙忍痛接受治疗。」「只要你肯咬牙,这事儿没有不成的。」《红楼梦》第五二回:「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著急,少不得恨命咬牙挨著。」
3.计较分明、过于精明。如:「他为人向来很咬牙。」《红楼梦》第七四回:「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
4.严格不放松。如:「他要一咬牙,我们可就没法办了。」
5.一种睡眠中牙齿相磨的情形。多为消化不良的病象。《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一个人要吃多了,咬牙、放屁、说梦话,这三桩事可保不齐没有,还带著自己真会连影儿不知道。」
《國語辭典》:决心(決心)  拼音:jué xīn
1.拿定主意。如:「几经思量,她决心皈依佛门。」也作「决意」。
2.坚定不移的意志。如:「只要下定决心,必能成功。」
《国语辞典》:不反顾(不反顾)  拼音:bù fǎn gù
不回头看。表示决心向前。《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
《國語辭典》:激将(激將)  拼音:jī jiàng
用反话刺激对方,使人下决心做事。《西游记》第三一回:「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國語辭典》:激将法(激將法)  拼音:jī jiàng fǎ
用反话刺激对方,使人下决心做某事的方法。《三国演义》第七○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西游记》第七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
《漢語大詞典》:扁舟意
晋 张方 《楚国先贤传》:“ 句践 灭 吴 ,谓 范蠡 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 蠡 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因以“扁舟意”为隐遁的决心。 唐 张蠙 《经范蠡旧居》诗:“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 宋 王安石 《次韵吴仲庶省中画壁》:“知君定有扁舟意,却为丹青肯少留。”
分類:隐遁决心
《国语辞典》:买定(买定)  拼音:mǎi dìng
1.买妥。《红楼梦》第六四回:「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
2.一定要买。表示决心、肯定的语气。如:「这个花瓶,我买定了。」
《國語辭典》:起誓  拼音:qǐ shì
发誓。如:「对天起誓」、「有些人喜欢动不动就起誓,却转眼就忘记自己的誓言。」
《漢語大詞典》:发奋(發奮)
(1).振作起来;奋发。管子·五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鬱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 明 张居正 《论时政疏》:“顷者,陛下赫然发奋,激厉将士, 云中 之战,遂大克捷,此振作之效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幕:“现在正是我们年青人发奋有为的时候了!”
(2).勤奋;决心努力。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居常恨宋史芜杂,是非溷失平。则发奋删其繁累,搜讨先正旧闻。”
《漢語大詞典》:植心
所下的决心。墨子·非攻下:“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
分類:决心
《國語辭典》:发忿(發忿)  拼音:fā fèn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见我。」也作「发愤」。
《國語辭典》:担戴(擔戴)  拼音:dān dài
承当、负责。《儒林外史》第七回:「须要十分诚敬,若有些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也作「担待」。
《漢語大詞典》:刺背
古代武臣在背上刺字,以示报国决心。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臣刺背:“刺背一事始於 宋 岳少保 飞 。”
《國語辭典》:断气(斷氣)  拼音:duàn qì
气绝身死。《红楼梦》第二九回:「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著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文明小史》第一四回:「如果一定要到上海,好歹等我闭了眼、断了气,你们再去不迟。」
《國語辭典》:宣誓  拼音:xuān shì
某些成员为忠实履行职务,公开声明严守戒约的誓言。如政治团体、社团组织或宗教团体的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