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剖决(剖決)
亦作“ 剖决 ”。 剖断,决断。
分類:决断
《國語辭典》:处断(處斷)  拼音:chǔ duàn
1.处置裁断。《晋书。卷四二。王浑传》:「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2.执行死刑。《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到日中时分,有监斩官杨巡检名庆的,管押刘文政赴法场处断。」
分類:决断
《國語辭典》:明断(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确的判断是非。《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为政明断,甄善疾非。」《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漢語大詞典》:气机(氣機)
(1).古代军事术语。用兵的关键之一。指将帅的气度、决断等。吴子·论将:“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於一人,是谓气机。”
(2).谓天地有规律运行的自然机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天乘夫气机,故运而有常。”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土若鼻,水若涕;水於海升降,犹涕於鼻出入,非气机之推盪,固不能升降而出入也。” 严复 《论世变之亟》:“天地气机,一发不可復遏。”
(3).指植物的生机。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 清 戴名世 《慧庆寺玉兰记》:“余嘆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
(4).指行文的气势。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 弘治 、 正德 以后,气机始畅,篇幅始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仗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清 马建忠 《玛赛复友人书》:“使演绎其旨,或从而驳辨之,以词意清顺气机畅达为主。”
(5).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包括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如气机发生异常,一般有气机不宣、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
《漢語大詞典》:威断(威斷)
犹果断,决断。后汉书·酷吏传序:“故临民之职,专事威断。”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 辟奚 , 叶延 之子也,好学,仁厚无威断。”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壬寅岁厄:“今上神明威断,动法皇祖,而罹灾之岁,亦属壬寅。”明史·史可法传:“贤奸无辨,威断不灵。”
分類:果断决断
《漢語大詞典》:刚断(剛斷)
刚毅决断;果断。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将欲解结,务在刚断。” 唐 刘允济 《地赋》:“叶高明而资始,孕沉潜而刚断。” 章炳麟 《焦达峰传》:“持论刚断,不苟言,竞走蹴鞠皆兼人,校中戏呼之曰 谭 唐 。”
《漢語大詞典》:神断(神斷)
(1).神明所裁断。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天造神断,克清大憝。”
(2).英明的决断。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神断武功,自古中兴之君,莫有及者。” 明 方孝孺 《送太学赵孝先从军诗序》:“圣天子天运神断,以成大业,其所举措不易而审亦明矣。”
《漢語大詞典》:严断(嚴斷)
(1).谓严厉断处,不予宽宥。左传·昭公六年:“严断刑罚,以威其淫。” 孔颖达 疏:“严断,言其不放舍也。”
(2).严厉禁止。《南史·齐纪上·武帝》:“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竝严断之。”
(3).谓决断严明。魏书·世祖纪下:“兼甚严断,明於刑赏,功者赏不遗贼,罪者刑不避亲。”北齐书·神武娄后传:“后高明严断,雅遵俭约,往来外舍,侍从不过十人。”
《國語辭典》:明决(明決)  拼音:míng jué
英明果决。《红楼梦》第四回:「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翻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
分類:明达决断
《國語辭典》:雄断(雄斷)  拼音:xióng duàn
英勇果断。《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赞曰》:「明明庙谟,赳赳雄断。」
分類:英明决断
《漢語大詞典》:专决(專決)
(1).片面地判断。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
(2).独自决断。隋书·来护儿传:“吾在閫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明史·何福传:“帝以 福 有才略,宠任逾诸将, 福 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 清 王柏心 《张军门歌》:“閫外进退孰专决,坐恨庸才制英杰。”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一:“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统率百官,只对皇帝负责。”
《國語辭典》:臆断(臆斷)  拼音:yì duàn
凭一己的臆测作主观的判断。《抱朴子。内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漢語大詞典》:臆决(臆決)
(1).主观地决断。 唐 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名治春秋,摭詘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今日事何等重大,而诸公以西曹郎吏,擅自臆决,其远典制多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某至此亦穷于术,未敢臆决,愿两君自慎之。”
(2).主观的决断。 宋 曾巩 《洪范传》:“执小而量大,用一而齐万,信臆决而疑经,不知其不可,亦可谓惑矣。”
《國語辭典》:断事(斷事)  拼音:duàn shì
1.决断事情。《荀子。王霸》:「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王融虽为身计,实安社稷,恨其不能断事,以至于此。」
2.官职名。北齐僧职有断事沙门,执掌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元初,中书省与枢密院皆有断事官掌刑政狱讼,无定员,中书、尚书二省分立时,断事官随省并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这个断事,姓林名大全,是个福建人,虽然太学出身,却是吏才敏捷,见事精明。」
分類:决断断事
《漢語大詞典》:处当(處當)
判决,决断。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时 冀州 有疑狱, 章帝 见问 统 , 统 处当详平,克厌上心。”晋书·顾荣传:“会 赵王 伦 诛 淮南王 允 ,收 允 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 荣 平心处当,多所全宥。”
审择合适的。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 胡三省 注:“奏事有不合上意,区处其当而下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