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凭据(憑據)  拼音:píng jù
1.凭證、證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太守道:『这等,你如何晓得?有甚凭据?』」《文明小史》第五三回:「有这两桩实在的凭据,人家有不相信的么?」
2.依凭、根据。唐。颜师古〈封禅议〉:「委巷浮说,不足凭据。」
《漢語大詞典》:无凭据(無憑據)
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宋 刘一止 《清平乐》词:“相望 吴 楚 ,远信无凭据,欲借春风吹泪去,化作愁云恨雨。”亦作“ 无凭准 ”。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九出:“你休得逞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国语辞典》:战士授田凭据(战士授田凭据)  拼音:zhàn shì shòu tián píng jù
国民政府于抗战时期发给军人的一种授田凭据。为奖励反共抗俄战士并维持其家属生活,总统特于民国四十年(西元1951)公布「反共抗俄授田条例」,民国四十五年起陆续发放。民国七十九年,立法院正式通过「战士授田凭据处理条例」,并于民国八十年起开始依凭据发给补偿金。其折算标准依身分、年龄、退役或服役等情形,分为一、二、四、十等四种基数,每一基数发给五万元,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由国防部留守业务署负责办理申请事宜,团管区负责发放补偿金,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参与协办。
《漢語大詞典》:公执(公執)
(1).指可为公证的凭据。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神口开:“ 唐 大中 初,有 任士元 与 宇文错 争田,俱无公执,虽经检勘,难定是非。”
(2).谓公正而坚持原则。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 刘后 垂帘听政, 利用 ( 曹利用 )自以亲承顾托,庶事公执。时中官依 刘氏 之势,多求徼幸, 利用 屡抑其请,由是谗嫉日至。”
《國語辭典》:符验(符驗)  拼音:fú yàn
符合验證。《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漢語大詞典》:符信
(1).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 汉 班固 《白虎通·瑞贽》:“ 舜 始即位,见四方诸侯合符信。”后汉书·袁安传:“ 安 乃劾 景 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輒承 景 檄,当伏诛。” 宋 苏轼 《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策》:“今 秦 蜀 之中,又裂纸以为币,符信一加,化土芥以为金玉,奈何其使民不奔而效之也?”
(2).凭据。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餘家……从其家之 长安 。闻 竇皇后 新立,家在 观津 ,姓 竇 氏。 广国 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採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勿幕 又貽余‘墨侠’二字草章,以为符信。”
《國語辭典》:执照(執照)  拼音:zhí zhào
1.凭證、證据。《西游记》第三八回:「他敢道:『我是乌鸡国王。有甚逆天之事,你来拿我?』将甚执照与他折辩?」《三侠五义》第五回:「只因三年前不记日子,托杨大成到缎店取缎子,将此坠做为执照。」
2.由官署正式发给核准做某事的凭證。如:「营业执照」、「驾驶执照」。
《漢語大詞典》:照凭(照憑)
凭据。《宣和遗事》前集:“归家切恐公婆责,也赐金杯作照凭。”
分類:凭据
《國語辭典》:回执(回執)  拼音:huí zhí
收到函件或物品时,交给送信人或送货人的凭證,表示物品已亲手收到。也称为「回条」。
《漢語大詞典》:质证(質證)
(1).凭据;证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 履 曾於 绍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 沈克諴 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 沈克諴 ,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2).质疑论证。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3).对质证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听旨: 柳状元 质证, 丽娘 所言真假?因何预名 梦梅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4).核实验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漢語大詞典》:证信(證信)
证据;凭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即以平 方腊 接招安之后,如《宣和遗事》所记者,于事理始为密合,然而证信尚缺,未能定也。” 唐弢 《〈点滴集〉序言》:“我怕写回忆,因为自己的记性太坏了,没有片纸只字足资证信的材料,不愿贸然动笔。”
分類:证据凭据
《國語辭典》:照證  拼音:zhào zhèng
1.凭證、證明。《董西厢》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著伊家做照證。」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引章,你再要嫁人时,全凭这一张纸是个照證,你收好者。」
2.验證,对照證明。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四。张文规》:「有公吏三四辈曰:『摄官人照證事。』」《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如了事,就将所用之物前来照證。」
《國語辭典》:兑换券(兌換券)  拼音:duì huàn quàn
1.古代地方政府或没有纸币发行权的银行,以及银号、钱庄、商号为了资金周转或补助市面货币短缺而发行的纸券,可向发行处兑换钞票或硬币。
2.泛指可用以换取物品的凭据。如:「凭本兑换券可换取电影票一张。」
《國語辭典》:无凭(無憑)  拼音:wú píng
没有依据,不足以依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程门旧约,两两无凭。」《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可见这举业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國語辭典》:会子(會子)  拼音:huǐ zi
1.片刻、短时间。《程乙本红楼梦》第三二回:「才说了会子閒话儿,又瞧了会子我前日黏的鞋帮子。」也作「一会儿」。
2.时候。《红楼梦》第一一回:「这会子我要到太太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也作「一会儿」。
《國語辭典》:会子(會子)  拼音:huì zǐ
1.南宋的一种纸币。初由民间发行,后改由户部印行。《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
2.有凭證的纸条或帖子。《董西厢》卷五:「若使颗朱砂印,便是偷情帖儿、私期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