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血疾
指便血、吐血、咳血等出血的疾病。 宋 陆九渊 《与朱元晦书》:“某旧有血疾,二三年寖剧,近又转而成痔。” 明 袁中道 《答王天根书》:“弟两年来,以苦思得血疾,誓不作应酬文。”
《漢語大詞典》:脱荣(脱榮)
中医指堕胎后出血,面黄唇白。《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胎前诸证》“隋胎下血不止”注:“妊娠胎堕后,血暴下不止,面黄唇白者名脱荣。”
《國語辭典》:失血  拼音:shī xiě
血液大量流出体外。因身体有调节作用,少量失血并不危险。但大量失血,则需要立刻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否则将危及生命。
《國語辭典》:止血  拼音:zhǐ xiě
使伤口不再流血。也用以比喻使危机不再恶化。如:「他的伤口血流不止,必须立刻止血,否则会有生命的危险。」「这次事件要设法止血,不然公司的未来堪忧。」
《國語辭典》:鼻衄  拼音:bí nǜ
鼻腔出血。多因鼻部受到外伤、黏膜过度乾燥、微血管破裂、维生素不足或鼻内肿瘤等疾病而引起。《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列传二。胡天游列传》:「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
《漢語大詞典》:鼽衄
亦作“鼽衂”。 指鼻出血和流清涕。《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目黄、口乾、鼽衄,喉痺。”
分類:出血
《國語辭典》:血崩  拼音:xiě bēng
中医上指妇女生殖器官内大量出血的病症。
《國語辭典》:咳血  拼音:kǎ xiě
咳嗽痰中带血。
《漢語大詞典》:衄血
鼻孔出血。亦泛指出血。《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从春至夏衄者”注:“衄血,阳络伤也……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集注引 李彣 曰:“衄血出於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一·吐血衄血:“吐血出於胃,衄血出於肺。”
《國語辭典》:齧臂盟  拼音:niè bì méng
咬臂出血以表示坚定的决心或极为诚信的盟约。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用以指男女私订的婚约。如:「他们虽曾有过齧臂盟,但因战乱而分离,始终无法结成连理。」
《國語辭典》:齧臂  拼音:niè bì
1.咬手臂。《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虽在公堂,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于痛伤,笑呼之声,闻于御听。」
2.自咬手臂以示决心的坚定。参见「齧臂盟」条。唐。骆宾王 上廉使启:「虽噬指思归,空轸倚闾之望。而齧臂求仕,非图高盖之荣。」
《漢語大詞典》:刻臂
古人盟誓的一种形式,割臂出血以昭信义。旧五代史·梁书·李罕之传:“ 罕之 既与 言 患难交契,刻臂为盟,永同休戚。”
《国语辞典》:鼻血  拼音:bí xiě
鼻子因外伤、肿瘤或发炎等情况,导致鼻黏膜、鼻中隔出血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发淤(發淤)
犹发绀。谓显现出血液凝积不流通的病象。 姚雪垠 《长夜》三三:“他只有二十岁上下,脸皮蜡黄,有点发淤,眼泡虚肿,白眼球网着红丝。”
《國語辭典》:脉搏(脈搏)  拼音:mài bó
心脏收缩时,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搏动,在体表较浅处可用手指接触察觉。也作「脉膊」。
《国语辞典》:止血剂(止血剂)  拼音:zhǐ xiě jì
为抑制伤口出血而使用的药剂,常用于外科手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