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出血  拼音:chū xiě
血管壁破裂,血液外流。
《国语辞典》:外出血  拼音:wài chū xiě
因血管破裂或其他原因,以致血液流到身体外面。如咯血、鼻出血、皮肤外伤出血等。
《国语辞典》:皮下出血  拼音:pí xià chū xiě
钝器作用于身体上,皮下软部组织挫碎,该部之小血管破裂,血液流入皮下组织内,呈凝固之状态。也称为「皮下溢血」。
《国语辞典》:颅盖内出血(颅盖内出血)  拼音:lú gài nèi chū xiě
因头部受伤而脑内出血。淤积的血块压迫中枢神经,通常会有智能或意识障碍、四肢麻痹等症状。
《国语辞典》:非洲出血热(非洲出血热)  拼音:fēi zhōu chū xiě rè
非洲出血热是指多种可并发出血而死亡率极高的病毒感染,其中包括马尔堡和伊波拉病毒感染,由于发源于非洲而有此名。但因为案例已遍及全球多处,世界卫生组织已易名为病毒性出血热。
《国语辞典》:大脑出血性中风(大脑出血性中风)  拼音:dà nǎo chū xiě xìng zhòng fēng
病名。因高血压导致大脑内出血的位置,最常发生在基底核、视丘、小脑及桥脑,有时出血会进入脑室,造成昏迷、瘫痪,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出血筒子  拼音:chū xiě tǒng zi
比喻拿得出钱的人。如:「他不是个出血筒子,你甭想要他掏出钱来。」
《国语辞典》:脑出血(脑出血)  拼音:nǎo chū xiě
脑血管破裂造成血液外渗。
《國語辭典》:大出血  拼音:dà chū xiě
由动脉破裂或内脏损伤等,所引起的大量出血。
《國語辭典》:内出血(內出血)  拼音:nèi chū xiě
人体内部出血,而未流出体外的现象。大多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而引起血管系统的病变,或是血液本身异常,血液停留于身体内部。如脑溢血、胃出血等。
《漢語大詞典》:三锥子扎不出血来(三錐子扎不出血來)
形容极不爱说话。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 嘎子 多年不回来,你就找不着一句话?真是三锥子扎不出血来!”
《漢語大詞典》:啼血
指杜鹃鸟哀鸣出血或杜鹃哀鸣所出之血。杜鹃鸟口红,春时杜鹃花开即鸣,声甚哀切。古人误传其“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唐 顾况 《子规》诗:“ 杜宇 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着子规。” 宋 真山民 《啄杜鹃》诗:“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清 陈维嵩 《虞美人》词:“无聊笑捻花枝説,处处鹃啼血。” 鲁迅 《野草·希望》:“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杜鹃。参见“ 啼魂 ”。
《漢語大詞典》:啼魂
指杜鹃鸟。古代传说杜鹃鸟乃上古 蜀 王 望帝 ( 杜宇 )所化,至春啼鸣,故称。 明 王世贞 《沉母挽章》诗:“慈竹 吴 江冷,啼魂 蜀 道难。”参见“ 啼血 ”。
《漢語大詞典》:鹃血(鵑血)
传说杜鹃啼声凄苦,昼夜不止,甚至口中流出血来,故称。常以形容悲怨之深。 清 王夫之 《读〈指南集〉》诗之一:“鹃血春啼悲 蜀 鸟,鷄鸣夜乱度 秦 关。” 清 徐吴念 《石门蔡贞女辞》:“三月鹃血带啼痕,清操直欲凌冰霜。”参见“ 鹃魂 ”。
《漢語大詞典》:鹃魂(鵑魂)
相传古代 蜀 帝 杜宇 让位 鳖灵 自逃,后欲复位不得而死,魂化为鹃,悲啼不止,乃至血出,人称冤鸟。故以“鹃魂”指冤魂。 清 周亮工 《哭陈开仲》诗:“当时我客皆钩党,悲颯填胸尔不任。鹤骨难支萧寺雨,鹃魂彳亍故园心。”
《漢語大詞典》:带花(帶花)
谓负伤出血。 叶紫 《流亡》三:“我的手便是在那个时候带花的。” 陈毅 《记淮海前线见闻》诗:“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分類:负伤出血
《漢語大詞典》:血指
手指出血。谓不善其事。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遥知解千牛,袖手笑血指。”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参见“ 血指汗颜 ”。
《漢語大詞典》:血指汗颜(血指汗顔)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