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鼙吹
鼙鼓和号角。亦指击鼓和吹号的声音。 唐 薛能 《赠苗端公》诗之一:“坐默闻鼙吹,庭班见雪初。”
《漢語大詞典》:丸鼓
以铜丸击鼓。汉书·史丹传:“ 元帝 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声色、荒于政事的典实。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
《漢語大詞典》:收田鼓
收获时节用的鼓。古时风俗,于收获时击鼓,以示庆祝。 宋 梅尧臣 《村豪》诗:“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漢語大詞典》:镗威(鏜威)
谓击鼓助威。 唐 陆龟蒙 《登高文》:“有土有人,前呵后骑,佞舌吚哑,所向上下,鏜威介私,放荡侈哆。”
分類:击鼓助威
《漢語大詞典》:晡鼓
晡时击鼓。指晡时。陈书·儒林传·沈洙:“汉书·律历, 何承天 、 祖冲之 、 暅之 父子《漏经》,并自关鼓至下鼓、自晡鼓至关鼓,皆十三刻,冬夏四时不异。”
分類:击鼓申时
《漢語大詞典》:鼓兵
(1).击鼓并陈列兵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众。” 杨士勋 疏:“救日以鼓兵者,谓伐鼓以责阴,陈兵示御侮。”
(2).击鼓进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鸱夷子见黜:“又云:‘ 范蠡 , 越 则谋臣, 吴 为敌国。以利诱 太宰嚭 ,而脱彼 勾践 ,鼓兵却 公孙雄 ,而灭我 夫差 。’”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扑腾腾(撲騰騰)  拼音:pū téng téng
冲动的样子。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王孙乘骏马,扑腾腾金鞭袅落花。」
《漢語大詞典》:击咢(擊咢)
击鼓而歌。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謡舞击咢,纤屑促密,皆曲中节度。”集注引 孙汝听 曰:“咢,亦歌也。”
分類:击鼓
《漢語大詞典》:鼓旆
击鼓和树旗。《晋书·羊祜传》:“今若引 梁益 之兵水陆俱下, 荆 楚 之众进临 江陵 ,平南、 豫州 ,直指 夏口 , 徐 、 扬 、 青 、 兗 并向 秣陵 ,鼓旆以疑之,多方以误之。”
分類:击鼓
《國語辭典》:一鼓作气(一鼓作氣)  拼音:yī gǔ zuò qì
作战时击第一通鼓,战士们最能鼓足勇气。语本《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文明小史》第五二回:「饶鸿生在两江制台面前告奋勇的时候,不过是个一鼓作气,他说要游历英、法、日、美四国,不免言大而夸。」
《国语辞典》:鸣鼓大噪(鸣鼓大噪)  拼音:míng gǔ dà zào
军队进攻时则击鼓,士兵则大声喊杀,用以鼓舞士气,同时在气势上震慑敌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唐兵追击,奔至汾曲,契丹鸣鼓大噪,伏兵四起,冲唐兵断为两阵。」
《国语辞典》:擂鼓鸣金(擂鼓鸣金)  拼音:léi gǔ míng jīn
本指在战场上击鼓敲锣,以壮声势。《孤本元明杂剧。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后用以比喻大张其事。如:「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不须要擂鼓鸣金,弄得人尽皆知。」也作「擂鼓筛锣」。
《国语辞典》:擂鼓三通  拼音:léi gǔ sān tōng
古代战场上,两军对垒,列阵交锋,常击鼓三次,以激励士气,助长威风。《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操出马立于门旗下,两行布列龙凤旌旗,擂鼓三通,唤玄德答话。」
《国语辞典》:抟击掀发(抟击掀发)  拼音:tuán jí xiān fā
互相冲击鼓荡。《红楼梦》第二回:「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抟击掀发后始尽。」
分类:冲击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