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炎炉
亦作“ 炎炉 ”。
1.使炉火炽烈。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
2.炽热的火炉。亦用作刑具。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枉狱炎鑪,淫刑霜刃。” 南朝 梁简文帝 《〈昭明太子集〉序》:“炎鑪吐色,丰貂在御,留上人之重,愍终窶之氓。”法苑珠林卷十一:“沸鑊腾波,炎炉起焰。”
《國語辭典》:连枷(連枷)  拼音:lián jiā
用来击打谷类使壳剥落的农具。由一根长木柄和一排竹条或木条构成。也作「连耞」。
《國語辭典》:长枷(長枷)  拼音:cháng jiā
旧时重犯解审或流徙时所带的枷。最初只有长短之分,后来徙流罪者枷重二十斤,死罪者枷重二十五斤。《水浒传》第八回:「府尹回来升厅,叫林冲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也称为「长板」。
《國語辭典》:阑单(闌單)  拼音:lán dān
1.疲乏的样子。晋。束皙〈近游赋〉:「驾阑单之疲牛,连搥索以为鞅。」唐。刘知几《史通。卷二。二体》:「将恐碎琐多芜,阑单失力者矣。」也作「兰单」、「兰弹」。
2.零碎不整的样子。宋。陶谷《清异录。卷三。阑单带叠垛衫》:「阑单带,叠垛衫,肥人也觉瘦严岩。阑单,破裂状,叠垛,补衲盖掩之多。」
《漢語大詞典》:梏桎
即桎梏。束缚手足的刑具。汉书·刑法志:“凡囚,‘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
《漢語大詞典》:鞭杻
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输将一不足,往往死鞭杻。”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歌》:“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漢語大詞典》:贯械(貫械)
戴上刑具。 汉 王充 论衡·谴告:“ 子云 识微,知后復然,借变復之説,以效其言,故愿贯械以待时也。” 宋 崔敦礼 刍言卷上:“ 汉 诛滥於名节,贯械、腰斧质请罪者相属,荣其辱矣。” 清 方孔炤 《别黄石斋太史》诗:“藏经身作壁,贯械血成书。”
分類:上刑刑具
《漢語大詞典》:不手
谓不受桎梏。手,指桎梏之类的刑具。 汉 扬雄 《法言·问神》:“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 李轨 注:“手者,桎梏之属。” 宋 沈辽 《道中》诗:“不手亦何愧,摇尾终无求。”
《漢語大詞典》:系械(繫械)
加脚镣手铐等刑具拘禁起来。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县大夫繫械 君卿 ,欲正其罪。”
分類:刑具拘禁
《国语辞典》:铁镣(铁镣)  拼音:tiě liáo
铁制的环形刑具。扣在犯人的脚上,以防犯人脱逃。
《国语辞典》:砧刀  拼音:zhēn dāo
砧板与刀子。为古代斩犯人用的刑具。《薛仁贵征辽事略》:「下马受降,唐帝宽厚,亦赦其过。尔不投降,置于砧刀,悔之晚矣。」
《國語辭典》:油锅(油鍋)  拼音:yóu guō
装油的锅子。《老残游记二编》第八回:「那油锅扁扁的形式,有五六丈围圆,不过三四尺高。」
《漢語大詞典》:锢送(錮送)
戴上刑具押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徵 至 磁州 ,遇州县錮送前太子千牛 李志安 、 齐王 护军 李思行 诣京师。” 胡三省 注:“械锁而送之,谓之錮送。”
《漢語大詞典》:撒子
亦称“ 撒子角 ”。 即桚子。一种刑具。用绳子穿着五条小木棍,施刑时套在指上收紧。 宋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十一出:“公吏人排列两边,不由我心惊胆战。怎推这铁锁沉枷,麻槌撒子。”《水浒传》第十二回:“杀威棒,狱卒断时腰痛;撒子角,囚人见了心惊。”
《國語辭典》:脑箍(腦箍)  拼音:nǎo gū
一种古代的刑具。裍在头上可以用力收缩夹紧,使人异常痛苦。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则你那裍麻绳用竹签,批头棍下脑箍,可不道父娘一样皮和骨。」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出:「马不吊不肥,人不拶不直,把这厮上起脑箍来。」
分類: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