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断狱(斷獄)  拼音:duàn yù
判决讼案。《墨子。尚贤中》:「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汉书。卷四。文帝纪》:「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國語辭典》:断遣(斷遣)  拼音:duàn qiǎn
处分、调度差遣。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諕的他对面无言,有似风颠惊急力前合后偃,便有那天师怎断遣。」《水浒传》第八回:「胡说!我府中那有承局?这厮不服断遣!」
分類:判决遣发
《國語辭典》:决狱(決獄)  拼音:jué yù
判决狱讼。《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汉书。卷四○。陈平传》:「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國語辭典》:待报(待報)  拼音:dài bào
准备处决。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犯妇当面,则这个是那待报的女囚。」
《國語辭典》:上诉(上訴)  拼音:shàng sù
1.向神明、官府、上级陈述。汉。班固 东都赋:「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2.法律上指不服第一审法院的判决,而向上一级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改判。
《國語辭典》:主文  拼音:zhǔ wén
法律上判决文的第一段,记载判决结果与适用的法律。
《國語辭典》:主文谲谏(主文譎諫)  拼音:zhǔ wén jué jiàn
假借对事物的形容以寄寓规谏的意思。语本《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漢語大詞典》:疏决(疏決)
亦作“踈决”。
(1).疏浚;开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昔者 大禹 导 河 积石,疏决 梁山 ,谓斯处也,即经所谓 龙门 矣。” 唐 贾岛 《郑尚书新开涪江》诗之一:“梓匠防波溢, 蓬 仙畏水乾。从今疏决后,任雨滞峯峦。”旧唐书·玄宗纪下:“己丑,令 范安及 、 韩朝宗 就 瀍 洛 水源疏决,置门以节水势。”
(2).清理判决。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公命抵法以降,得自疏决。”旧唐书·玄宗纪下:“夏四月癸亥,令中书门下分就大理、京兆、 万年 、 长安 等狱疏决囚徒。”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昔时为三司盐铁副使,疏决狱囚。”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谢减降德音表》:“今月十三日进奏院递到中书札子一道,踈决见禁罪人,臣已即时施行讫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壬申,御 崇政殿 疏决繫囚。”
《國語辭典》:明断(明斷)  拼音:míng duàn
明确的判断是非。《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为政明断,甄善疾非。」《三国演义》第一二○回:「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
《國語辭典》:结正(結正)  拼音:jié zhèng
定案、结案。《警世通言。卷二○。计押番金鳗产祸》:「结正申奏朝廷,勘得戚青有请官身,禁城内图财杀人,押赴市曹处斩。」也作「结绝」、「结證」。
分類:定案判决
《漢語大詞典》:理断(理斷)
审理判决。元史·刑法志二:“诸大宗正府理断人命重事,必以 汉 字立案牘。”
《國語辭典》:结案(結案)  拼音:jié àn
对案件作判决或处理,使其终结。如:「本案早已结案,你想翻案恐怕不容易。」
《漢語大詞典》:定拟(定擬)
定案拟罪,作出判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人命上》:“按律例定拟,连人解审。”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皋先生》:“又命讯 湖南 永明县 贿买武童及 长沙 勒买常平仓穀二案,分别定拟奏闻,奉旨允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凡审讞内府所属人犯,罪在杖一百以下者,本司依律议结,杖以上者,皆移送刑部定拟。”
《漢語大詞典》:察判
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为患,星纬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讯决;诸远狱委刺史以时察判。’”
《國語辭典》:断配(斷配)  拼音:duàn pèi
犯人被判罪发配外地服刑。《水浒传》第九回:「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
《國語辭典》:申诉(申訴)  拼音:shēn sù
受惩罚的人向上级机关或有关单位说明情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西游记》第三七回:「陛下,那怪倒有些神通,变作你的模样,侵佔你的乾坤,文武不能识,后妃不能晓,只有你死的明白,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申诉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