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断语(斷語)  拼音:duàn yǔ
判断之后所作的结论。如:「妄下断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宫中阅鉴纲目,有致堂胡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
《漢語大詞典》:疑谳(疑讞)
(1).疑难案件。《宋书·孝武帝纪》:“廷尉远邇疑讞,平决攸归,而一蹈幽圄,动逾时岁。”南齐书·百官志:“凡诸除署、功论、封爵、贬黜、八议、疑讞、通关案,则左僕射主,右僕射次经。”
(2).欠妥的判决。明史·安然传:“刑官议狱,四辅及諫院覆覈奏行,有疑讞,四辅官封驳。”
《國語辭典》:剖断(剖斷)  拼音:pǒu duàn
1.分割、分开。《宋元戏文辑佚。王祥卧冰》:「同鸳枕,共鸾衾,生剖断两离分。」
2.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北史。卷七四。列传。杨汪》:「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三国演义》第一○九回:「须臾,群臣奏事,司马师俱自剖断,并不启奏魏主。」
《國語辭典》:论断(論斷)  拼音:lùn duàn
推论、辨析后,加以判断。如:「在未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前,不宜主观的论断谁是谁非。」
《漢語大詞典》:理决(理決)
审理判决。后汉书·乌桓传:“有勇健能理决鬭讼者,推为大人。”元史·世祖纪九:“理决不平者,许诣登闻鼓院击鼓以闻。”
《國語辭典》:公了  拼音:gōng liǎo
利用司法程序了结。如:「关于这次事故,你打算要公了,还是私了?」
《國語辭典》:公断(公斷)  拼音:gōng duàn
1.秉公判断。《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
2.公家判断。如:「公事公断」。
《漢語大詞典》:痛断(痛斷)
严厉判决。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韩晋公 镇 淛西 地,痛行捶挞,人皆股慄……又痛断屠牛者,皆暴尸连日。”
分類:严厉判决
《國語辭典》:定案  拼音:dìng àn
1.对案件、方案等做最后的确定。如:「这件事最好及早定案,以免夜长梦多。」
2.对案件、方案等所做的最后决定。如:「这件事既然成了定案,就毋须再做争辩了!」
《漢語大詞典》:问发(問發)
判决发配。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令被害人捧牌告首,官即参奏革职,皂隶问发边卫充军,庶可以少息此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杂徒罪以下,纳赎者称问结,发配充军为民者,称问发。”
分類:判决发配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
《國語辭典》:倒断(倒斷)  拼音:dǎo duàn
1.决断。引申有解决及计划的意思。宋。吴潜〈满江红。举世悠悠〉词:「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皇甫殿直在面前。」也作「道断」。
2.终止。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閒,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呀怨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也作「倒顿」。
3.清楚、明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著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漢語大詞典》:归断(歸斷)
谓审理判决狱讼案件。《元代白话碑集录·1314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更先生每,自其间里有相争的勾当呵, 孙真人 委付来的头目体例归断者;先生每与俗人每有析证的词讼有呵, 孙真人 委付来的先生头目与管城子官人每一同归断者。”《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军人所犯重刑,各令总府归断完备,结案申部。”
《漢語大詞典》:乱狱(亂獄)
不容易判决的大案。周礼·秋官·讶士:“四方有乱狱,则往而成之。” 郑玄 注:“乱狱,谓若君臣宣淫,上下相虐者也。” 孙诒让 正义:“此皆狱之尤重大、不易平断者也。”《左传·昭公六年》:“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 郑 其败乎!” 明 归有光 《上方参政书》:“乱狱滋丰,货贿多有。”
《國語辭典》:讯断(訊斷)  拼音:xùn duàn
审理。如:「事实真假自有法官讯断,你就不要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