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9,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刻深
刻鹄
镌刻
此刻
刻厉
剪刻
铭刻
百刻
刻字
刻桷
古刻
刻志
刻印
刻划
刊刻
《國語辭典》:刻深  拼音:kè shēn
1.刻薄、严酷。《战国策。秦策一》:「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序》:「孝景时,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而七国之乱,发怒于错,错卒以被戮。」
2.形容深奥、深刻。唐。韩愈〈与袁相公书〉:「又善为文章,词句刻深。」
《國語辭典》:刻鹄(刻鵠)  拼音:kè hú
1.比喻仿效他人的行为。参见「刻鹄类鹜」条。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
2.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参见「刻鹄类鹜」条。《西游记》第三七回:「倘被多官拿住,说我们欺邦灭国,问一款大逆之罪,困陷城中,却不是画虎刻鹄也?」
《國語辭典》:刻鹄类鹜(刻鵠類鶩)  拼音:kè hú lèi wù
虽然雕不成天鹅,尚类似野鸭。语本汉。马援 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仿效虽欠逼真,但仍近似。《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刻鹄类鹜,为学初成。」亦用以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國語辭典》:镌刻(鐫刻)  拼音:juān kè
雕刻。《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分類:镌刻雕刻
《國語辭典》:此刻  拼音:cǐ kè
现在。《红楼梦》第五七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老残游记》第七回:「我此刻正写一长函致庄宫保,托姚云翁转呈,为细述玉太尊政绩的。」
《漢語大詞典》:刻厉(刻厲)
(1).严酷;苛刻严厉。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霜焉雪焉,劲烈刻厉,翦击其枝叶,剥伤其肤理。” 明 方孝孺 《题周氏文后》:“宽裕有容者,誉人多过其实;刻厉疾恶者,取人多丧其真。”
(2).谓书法或文辞峭拔。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率更 貌寒寝,敏悟絶人。今观其书,劲峻刻厉,正称其貌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品性温和的作家即使在震怒的时候也写不出十分刻厉的文章。”
(3).刻苦自励。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尔朱世隆 之初为僕射也。畏 尔朱荣 之威严,深自刻厉,留心几案,应接宾客,有开敏之名。”明史·孙汝敬传:“自此刻厉为学,纍迁侍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归,弥自刻厉。”
《漢語大詞典》:剪刻
(1).剪裁雕刻。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谁将平地万堆雪,翦刻作此连天花。” 宋 苏轼 《次韵王觌正言喜雪》:“欲夸翦刻工,故上朱蓝袂。”
(2).形容文字工于雕琢。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祖咏:“ 咏 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郑丹:“ 丹 诗翦刻婉密。”
《國語辭典》:铭刻(銘刻)  拼音:míng kè
1.雕、刻镂。如:「他正在铭刻一尊观音像。」
2.牢记。南朝宋。何承天〈安边论〉:「素所服习,铭刻由己。」
《國語辭典》:百刻  拼音:bǎi kè
古时刻漏计时的刻度,一日可分为一百刻。晋。陆机〈漏刻赋〉:「度昼夜乎一箭,抱百刻以骏浮。」《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上》:「面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
《國語辭典》:刻字  拼音:kè zì
1.雕刻文字。唐。张籍〈少年行〉:「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2.雕刻的文字。晋。葛洪《神仙传》卷六:「按言观其刻字,果齐之故器也。」
《漢語大詞典》:刻桷
有绘饰的方椽。《楚辞·招魂》:“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茅茨艷於丹楹,采椽珍於刻桷。” 南朝 梁 萧统 《相逢狭路间》诗:“朱门间皓壁,刻桷映晨篱。”
分類:绘饰
《漢語大詞典》:古刻
指古碑或其拓本。 元 鲜于枢 《王大令保母帖》诗之三:“临摹旧説 范 新妇,古刻今看 李意如 。” 元 冯子振 《鹦鹉曲·泣江妇》曲:“ 蔡中郎 幼妇碑阴,古刻荒云深雨。”
分類:拓本
《漢語大詞典》:刻志
犹笃志。志向专一。新唐书·李渤传:“ 渤 耻之,不肯仕,刻志於学。”续资治通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 了翁 刻志问学,几四十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刻志下帷,三年中乡选。乃躬齎白金往酬 刘媪 。”
分類:志向专一
《國語辭典》:刻印  拼音:kè yìn
雕刻印章。《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國語辭典》:刻划(刻劃)  拼音:kè huà
描摹。如:「这部小说的作者将主角一毛不拔的性格,刻划得活龙活现。」
《國語辭典》:刊刻  拼音:kān kè
1.雕刻。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君长一城,亦尽刊刻之美。」
2.刊行。《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真宗然之,遂命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