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垓下兵稀
 
垓下歌
 
拔山力尽
 
拔山曲
 
气盖世
 
泪尽别骓时
 
虞歌诀别
 
项籍顾骓
 
骓不逝

相关人物
项羽
 
虞姬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333~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列传·项籍〉~87~
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帅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乃悲歌慷慨,自为歌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简释

虞歌诀别:咏生离死别。宋刘筠《泪二首》之二:“虞歌诀别知亡楚,燕酒初酣待报秦。”

典故 
五丁力尽
 
五丁愁
 
五丁凿
 
五丁开
 
五丁开道
 
五丁开险
  
壮士死
  
金牛假道
 
开山力士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三〈扬雄·蜀王本纪〉~44~
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馀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鸣之声〉六曲以舞之。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径一丈,高五尺。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六〈蛇一·蜀五丁〉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使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拽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拔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为五岭,直上有平石。蜀王痛悼,(「悼」原作「复」,据明抄本改。)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冢山」,于平石上为「望妇侯」。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上〉
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简释

五丁: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唐张枯《读狄梁公传》:“五丁抉造化,一柱正乾坤。”

金牛:指蜀道。唐李商隐《井络》:“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例句

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元稹 望云骓马歌

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张祐 读狄梁公传

千里烟霞锦水头,五丁开得也风流。 李山甫 蜀中寓怀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峤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 蜀道难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李隆基 幸蜀西至剑门

前驱二星去,开险五丁忙。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 王维 燕子龛禅师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白居易 答桐花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

五丁功再睹,八难事难忘。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骆宾王 畴昔篇

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骆宾王 钱郑安阳入蜀

《漢語大詞典》:力尽(力盡)
力气用尽。左传·昭公十一年:“力尽而敝之,是以无拯,不可没振。”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五:“主人频问遣妖术,力尽计穷音响悽。” 鲁迅 《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三)》:“ 语堂 是除办事教书之外,还要防暗算,我看他在不相干的事情上,弄得力尽神疲,真是冤枉之至。”
《分类字锦》:悉力尽忠(悉力尽忠)
汉书东方朔传悉力尽忠以事圣帝
分类:
《国语辞典》:力尽筋舒(力尽筋舒)  拼音:lì jìn jīn shū
形容力气耗尽,筋骨松散。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国语辞典》:计穷力尽(计穷力尽)  拼音:jì qióng lì jìn
计谋、力气都已用尽了。《三国演义》第三一回:「本初计穷力尽,何尚不思投降?」《精忠岳传》第四二回:「臣已计穷力尽,只好整兵与他决一死战。」也作「计穷力竭」。
《國語辭典》:财殚力尽(財殫力盡)  拼音:cái dān lì jìn
财物和力气都已耗尽。形容生活陷入贫困。《魏书。卷七七。宋翻传》:「白骨不收,孤茕靡恤,财殚力尽,无以卒岁。」也作「财殚力竭」、「财竭力尽」。
《國語辭典》:财竭力尽(財竭力盡)  拼音:cái jié lì jìn
财物和力气都已耗尽。形容生活陷入贫困。汉。谷永〈黑龙见东莱对〉:「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也作「财殚力竭」、「财殚力尽」。
《國語辭典》:财竭力尽(財竭力盡)  拼音:cái jié lì jìn
财物和力气都已耗尽。形容生活陷入贫困。汉。谷永〈黑龙见东莱对〉:「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也作「财殚力竭」、「财殚力尽」。
《分类字锦》:尽力尽思(尽力尽思)
家语子路见于孔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欲从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分类:
《國語辭典》:精疲力尽(精疲力盡)  拼音:jīng pí lì jìn
精神疲累,力气耗尽。形容非常的疲惫。如:「忙碌了一整天后,他显得精疲力尽。」也作「筋疲力尽」。
《國語辭典》:精疲力竭  拼音:jīng pí lì jié
精神疲乏,力气用尽。形容极为疲累。《通俗常言疏證。身体。精疲力竭》引《奈何天剧》:「到了住马的时节,自然精疲力竭。」也作「筋疲力尽」。
《分类字锦》:竭力尽能(竭力尽能)
礼记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
分类:
《國語辭典》:筋疲力尽(筋疲力盡)  拼音:jīn pí lì jìn
筋肉疲惫,气力耗尽。形容非常的疲累。《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已筋疲力尽,不能行动。」《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也作「力尽筋疲」、「精疲力竭」、「精疲力尽」。
《國語辭典》:力尽筋疲(力盡筋疲)  拼音:lì jìn jīn pí
力气用尽,筋肉疲累。形容极为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唐。韩愈 论淮西事直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精忠岳传》第三九回:「谁知坐下那匹马,力尽筋疲,口吐鲜血。」也作「筋疲力尽」。
《國語辭典》:力尽筋疲(力盡筋疲)  拼音:lì jìn jīn pí
力气用尽,筋肉疲累。形容极为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唐。韩愈 论淮西事直状:「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精忠岳传》第三九回:「谁知坐下那匹马,力尽筋疲,口吐鲜血。」也作「筋疲力尽」。
《高级汉语词典》:力尽神危
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
《漢語大詞典》:力索
(1).力尽。 汉 王褒 《僮约》:“奴老力索,种筦织蓆。”
(2).竭力探索。 清 刘大櫆 《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其为制举之文,覃思力索,沉刻简远。”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读 许氏 説文,若有夙悟,精研而力索,滞解而趣昭。”
《國語辭典》:五丁  拼音:wǔ dīng
传说中的五位力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唐。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國語辭典》:地崩山摧  拼音:dì bēng shān cuī
土地崩裂,山岭塌陷。形容遭受巨大变故或重大灾难。如:「地震来袭,一时地崩山摧,居民死伤无数。」唐。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國語辭典》:金牛  拼音:jīn niú
1.祥瑞之器。梁。孙柔之《瑞应图。金牛》:「金牛,瑞器也。王者土地开辟,则金牛至。」
2.金质的牛。《太平御览。卷七一。地部。渚》:「《幽明录》曰:『淮南牛渚,津水极深,无可算计,人见一金牛,形甚瑰壮,以金为锁绊。』」
3.比喻利用财力而拥有政治权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