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蒸汽  拼音:zhēng qì
液体或固体物质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产生的气体。如:「蒸汽通常温度很高,千万不可接近,以免遭烫伤。」
《漢語大詞典》:爆花
(1).油灯、蜡烛等点燃后,芯儿结成花状物。亦泛指爆成花状。
(2).亦称“ 爆米花 ”。大米、玉米等经加热,膨胀爆裂而成的食品。
《國語辭典》:浓缩(濃縮)  拼音:nóng suō
1.使溶液中的溶剂挥发而增高浓度。如:「浓缩果汁」、「浓缩洗衣粉」。
2.萃取作品的精华。如:「把这篇文章浓缩一下会更好。」
《漢語大詞典》:熔融
加热熔化至能流动。例如:在银上面浇上熔融的金。
借热的作用液化。例如:镀金属之前应将被镀的金属加热熔化成熔融的液体。
溶化
《漢語大詞典》:笙煖
(1).谓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笙炭:“﹝笙部﹞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绵熏笼,藉笙於上,復以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 高丽 铜为之,靘以緑蜡,簧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 元 陈樵 《卧褥香炉赋》:“歌残緑玉之盃,笙煖茱萸之火。”
(2).指经烤热过的笙。 元 虞集 《赋石竹》诗:“綺窗坐对吹笙煖,未觉人间岁月赊。”
《国语辞典》:冷床  拼音:lěng chuáng
不以人工加热的苗床。通常会覆以玻璃或塑胶,但未密闭,利用日光照射提高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并避雨、防风,以利幼苗生长。
《国语辞典》:烧蓝(烧蓝)  拼音:shāo lán
1.蓝色质地的珐琅制品。
2.在钢铁制的器物表面,涂上药物加热,使形成一层极薄的蓝色、棕色或黑色的氧化膜。可防锈、增加美观。多用于机械零件或枪械上。也称为「发蓝」、「烤蓝」。
《国语辞典》:热作(热作)  拼音:rè zuò
将金属加热软化,予以锻造压缩成形的技术。因金属软化时较具塑性,而经锻造后密度、强度更佳。
《国语辞典》:白炽(白炽)  拼音:bái chì
物体加热至摄氏一千五百度以上的高温后,产生白色的光亮,称为「白炽」。也称为「白热」。
《国语辞典》:锻烧(锻烧)  拼音:duàn shāo
把金属材料加热到低于熔点的一定温度,去除固体物质内所含结晶水、二氧化碳等挥发性有机或无机物质的过程。
《国语辞典》:发蓝(发蓝)  拼音:fā lán
在钢铁制的器物表面,涂上药物加热,使形成一层极薄的蓝色、棕色或黑色的氧化膜。可防锈、增加美观,多用于机械零件或枪械上,对增加弹簧的弹性亦是必要的。也称为「烤蓝」、「烧蓝」。
《国语辞典》:拨蜡法(拨蜡法)  拼音:bō là fǎ
脱蜡灌铸青铜器的方法。利用蜡的可塑性及加热溶解的特性,先铸造蜡塑模型,再将蜡模以黏土或沙覆盖,制成铸模,留下浇口及出气孔。加热时,蜡模熔化而流出。再将铜液注入,冷却后,敲开铸模,取出铸品,加以整修,即得与蜡塑模型相同的青铜器。见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𢑱鼎器辨》。也称为「脱蜡灌铸法」、「脱蜡法」。
《漢語大詞典》:焙烧
把物料(如矿石)加热而又不使熔化,以改变其化学组成或物理性质。
《漢語大詞典》:钢化
把玻璃加热至接近软化时急速均匀冷却,以增加硬度。
《國語辭典》:灭菌(滅菌)  拼音:miè jùn
使用高温高压、化学品、放射线等程序,消灭微生物或传染性病原体的过程,也称为「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