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餮切
形容微动之声。文选·潘岳〈射雉赋〉:“忌上风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徐爰 注:“餮切,微动之声。”
分類:微动动之
《漢語大詞典》:拍髀
(1).拍股。兴奋或激动之状。后汉书·张奂传:“夫无毛髮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 淳于髠 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
(2).佩刀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汉书·西域传上·婼羌“兵有弓、矛、服刀”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服刀,拍髀也。”
《漢語大詞典》:监帖(監帖)
狱吏监视下狱大臣并向上密报其言语举动之称。明史·沈束传:“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繫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政条:“ 嘉靖 下廷臣于狱,命司监狱者察其语言动静而密奏之,虽谐语,必以闻,号监帖。”
《漢語大詞典》:儆动(儆動)
(1).谓戒惧不安。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洪范》五福独不言贵者,贵近於高危。福之自至犹儆动,奈何枉道邀之。”
(2).打动;引动。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 黄 诗注又云:‘田野踏歌者……其尾腔曰“娘来里,妈来里”,曰“小篮弟”,曰“娘十几”,皆男女儆动之词也。’”
《漢語大詞典》:跳财神(跳財神)
旧时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元宝,简帖上有‘招财进寳’四字,边跳边舞。 清 顾禄 清嘉录·闹元宵:“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
《國語辭典》:踢毽子  拼音:tī jiàn zi
用脚踢起毽子的游戏,是一种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传说起源于宋朝,由蹴鞠演变而来。根据事物原始记载,当时的儿童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称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还有里外廉、施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等各踢法。不但有益健康,还可训练灵巧的身手。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儿,打柭儿。」
《国语辞典》:空间主义(空间主义)  拼音:kōng jiān zhǔ yì
现代艺术运动之一。为义大利画家皇他那(Fontana)所创,强调精神重于形态,否定绘画与雕刻在造形上的固定形式,且在作品中融入了空间概念。
《国语辞典》:静摩擦力(静摩擦力)  拼音:jìng mó cā lì
静止物体与接触面之间,在未形成相对运动之前所受的摩擦力。
《国语辞典》:智慧财产权(智慧财产权)  拼音:zhì huì cái chǎn quán
系指人类精神活动之成果而能产生财产上之价值者,并由法律所创设并予以保护之一种权利。如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
《漢語大詞典》:反右派斗争
1957年6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错划的予以改正。
《國語辭典》:摆忙(擺忙)  拼音:bǎi máng
1.匆忙间。《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孙公摆忙的吃他一惊,小肠气发,跌倒在地。」
2.北平方言。指人无事瞎忙。
《國語辭典》:抱头大哭(抱頭大哭)  拼音:bào tóu dà kū
形容人因极度喜悦或悲伤而相抱大哭。《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母女两个相见了,又抱头大哭道:『只说此生再不得相会了,谁道还有今日?』」《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两人抱头大哭,哭了一场坐下。」也作「抱头痛哭」。
《國語辭典》:抱头痛哭(抱頭痛哭)  拼音:bào tóu tòng kū
形容因極度悲傷或喜悅而相抱大哭。《老殘遊記》第四回:「這裡于家父子同他家裡人抱頭痛哭。」也作「抱頭大哭」。
《國語辭典》:跑竹马(跑竹馬)  拼音:pǎo zhú mǎ
一种民间歌舞。舞者站在用竹、布扎成的马(或驴)中,与搭档表演的舞者边歌边舞,穿插各种技艺,气氛热闹欢快,在现今民俗节庆中亦常见。也称为「跑马灯」、「马灯调」、「竹马灯」。
《漢語大詞典》:三日耳聋(三日耳聾)
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景德传灯录·怀让禅师:“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 马大师 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宋 陆游 《戏用方外语示客》:“踞牀一喝君闻否?三日犹应觉耳聋。” 清 钱谦益 《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讶诗思穷,老夫三日犹耳聋。”亦作“ 三日聋 ”。 清 龚自珍 《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小臣若上议,廷臣三日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