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谋勇(謀勇)
智谋与勇力。 唐 朱敬则 《宋武帝论》:“奸雄者非淳德之称,谋勇者乃果决之辞。” 明 海瑞 《驿传议·上策》:“以近事论,进与 倭 奴交刃,立有死亡,非素负谋勇者不能堪,谓之难或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 德 参赞飈发电举,而 额 经略节制山立,谋勇相资,卒戡大难。”
分類:智谋勇力
《漢語大詞典》:好力
喜好勇力之士。史记·刺客列传:“ 曹沫 者, 鲁 人也,以勇力事 鲁庄公 。 庄公 好力, 曹沫 为 鲁 将。”汉书·梅福传:“昔 秦武王 好力, 任鄙 叩关自鬻。” 颜师古 注:“ 任鄙 ,力士也。”
《漢語大詞典》:负勇(負勇)
自恃其勇力。三国志·蜀志·关羽马超等传论:“ 马超 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 明 高启 《将军行》:“面谩不数屠狗儿,负勇曾擒射雕者。”
分類:自恃勇力
《漢語大詞典》:孟说(孟説)
即 孟贲 。 战国 秦武王 时的大力士。后常用指勇力过人者。参见“ 孟賁 ”。史记·秦本纪:“ 武王 有力好戏,力士 任鄙 、 乌获 、 孟説 皆至大官。王与 孟説 举鼎,絶臏。八月, 武王 死。族 孟説 。”
《國語辭典》:力臣  拼音:lì chén
1.有勇力的臣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栾氏之力臣曰督戎。」
2.古代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唐。孔颖达。正义:「言已是天子运力之臣。」
分類:勇力自称
《漢語大詞典》:豪勇
(1).犹言豪迈英勇。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及 潮阳 之行,涨海冥濛,炎风摉扰,向来豪勇之气,销鑠殆尽。” 清 沈廉 《江口行》:“ 岷江 杨展 豪勇者,痛愤呼天忍束手。” 叶圣陶 《穷愁·瓮牖顽梦》:“其豪勇之概,有若可与赴水火也。”
(2).指勇力出众的人。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又一首》:“若召募土人,必得豪勇,与贼相熟,知其气力所极,无望风之惊,爱护乡里,勇於自战。”
《漢語大詞典》:技勇
武艺与勇力。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伏查本县旧设防官二员……非技勇优超、才猷敏练者,恐未易膺兹任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考俊士则两文一诗,考毅士则马箭三枝、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
分類:武艺勇力
《漢語大詞典》:论力(論力)
凭借勇力。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臝股肱,决射御。” 孔颖达 疏:“言此既无道艺,惟论力以事上,故适往四方境界之外,则使之擐露臂脛,角材力,决射御胜负,见勇武。”
分類:凭借勇力
《漢語大詞典》:韬力(韜力)
谓蕰藏勇力。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方城》:“王师嶷嶷,熊羆是式。衔勇韜力,日思予殛。”
分類:蕴藏勇力
《漢語大詞典》:畜勇
积聚勇力。尸子卷上:“﹝圣人﹞畜勇而不主勇……勇则人畏之。” 三国 魏 应璩 《与许子俊书》:“ 刘备 不下山, 孙权 不出水,武力不奋,猛气畜勇,其毒如何?”
分類:积聚勇力
《漢語大詞典》:校勇
较量勇力。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夫谓人君者,谓能驾驭英雄,驱使羣贤,岂谓驰逐於原野,校勇於猛兽者乎。”
分類:较量勇力
《漢語大詞典》:贤强(賢强)
有德行有勇力。尸子·治天下:“父母之所畜子者,非贤强也,非聪明也,非俊智也,爱之忧之,欲其贤己也。”
《漢語大詞典》:伎力
技能与勇力。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贵功德,贱伎力。”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
分類:技能勇力
《國語辭典》:馀勇可贾(餘勇可賈)  拼音:yú yǒng kě gǔ
尚有多馀的勇力可以出售。语本《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贾余馀勇。」比喻勇力过人,持久不懈。
分類:用尽勇力
《漢語大詞典》:贤疆(賢疆)
有德行有勇力。疆,通“ 彊 ”。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夫 吴王 之为人,贤疆而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