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钩贯(鉤貫)
(1).勾连贯串。 唐 柳宗元 《覃季子墓志》:“读经传言其説数家,推 太史公 、 班固 书下到今,横竖鉤贯。”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孟子文字最为巧妙:“文章铺敍事理,要须往復上下,宛转鉤贯。” 清 毛岳 《练伯颖〈后汉书公卿表〉序》:“虽颇譌脱,而鉤贯罗络,亦率有条理。”
(2).勾结串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 崔总宪 应阶 娶孙妇,赁彩轿亲迎,其家奴鉤贯,非三百金不能得,众喙一音。”
《漢語大詞典》:钩加(鉤加)
勾结参与。 唐 元结 《自释》:“彼誚以聱者,为其不相从听,不相鉤加……吾不从听於时俗,不鉤加於当世。”
分類:勾结参与
《漢語大詞典》:扇结(扇結)
煽动勾结。《后汉书·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復相扇结。”明史·外戚传·张峦:“ 让 狱中上疏言:‘ 东山 扇结奸党,图危宫禁。’”
分類:煽动勾结
《國語辭典》:援外  拼音:yuán wài
援助外国。如:「为善尽国际责任及义务,我国向来积极从事援外活动。」
《漢語大詞典》:朋扇
亦作“ 朋煽 ”。 相互勾结煽动。 唐 韩愈 《射训狐》诗:“聚鬼徵妖自朋扇,摆掉栱桷頽塈涂。”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枢密使 朱弘昭 、 冯贇 ……共相朋煽,妄举干戈。”
《漢語大詞典》:钩染(鉤染)
亦作“钩染”。 谓勾结串通。新唐书·田弘正传:“ 幽 、 恒 、 鄆 、 蔡 大惧,遣客鐫説钩染, 弘正 皆拒遣之。”
分類:勾结串通
《國語辭典》:通奸  拼音:tōng jiān
已婚者与配偶以外的第三者发生自愿性性行为。《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你这贱人,与个穷和尚通奸,他的度牒也被追了,却那得钱来替你还府中?」《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此贼与国舅侍妾通奸,被责诬主,不可听也。」也作「通奸」。
《國語辭典》:通奸(通姦)  拼音:tōng jiān
已婚者与配偶以外的第三者发生自愿性性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从沈公做脚,赛儿、正寅通奸,妖法惑众,扰害地方情由,说了一遍。」《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他嫂子贾魏氏与人通奸,用毒药谋害一家十三口性命。」也作「通奸」。
《漢語大詞典》:通虏(通虜)
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 嘉靖 末年, 宣 大 总督 杨顺 ,以媚 分宜 之故,诬 沈鍊 左道通虏,绞之於市。”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國語辭典》:通敌(通敵)  拼音:tōng dí
和敌人私相勾通连系。如:「通敌的叛徒是国家民族的罪人。」
分類:勾结敌人
《国语辞典》:朋谋(朋谋)  拼音:péng móu
勾结合谋。《三国演义》第四○回:「汝内外朋谋,假称遗命,废长立幼,眼见荆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故主有灵,必当殛汝!」
《漢語大詞典》:构奸(搆姦)
谓勾结奸宄。东观汉记·郅恽传:“案 延 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搆姦,罔上害民,明府以恶为善,以直从曲。”
分類:勾结奸宄
《國語辭典》:炽结(熾結)  拼音:chì jié
相互勾结以形成盛大的势力。《新唐书。卷二○七。宦者传上。刘贞亮传》:「唯贞亮乃与之争,又恶朋党炽结。」
分類:紧密勾结
《漢語大詞典》:通寇
勾结贼寇。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怨家告其通寇, 国珍 杀怨家,遂与兄 国璋 、弟 国瑛 、 国珉 亡入海。”
分類:勾结贼寇
《漢語大詞典》:通逆
勾结叛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梦:“ 侯君集 与 承乾 谋通逆,意不自安,忽梦二甲士録至一处……欲自首,不决而败。”
分類:勾结叛乱
《國語辭典》:有首尾  拼音:yǒu shǒu wěi
1.有开头,有结尾。比喻贯彻到底,始终如一。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卢虽人物不扬,然观其文章有首尾,异日必贵。」
2.有勾结、有私情。《水浒传》第二六回:「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得说。」《金瓶梅》第一二回:「淫妇果然与小厮有首尾没有?你说饶了淫妇,我就饶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