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5,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包拯
包络
打包僧
荷包
包地
包笼
包蒙
毡包
包缠
包金
包纳
腰包
包子
包戈
包饭
《國語辭典》:包拯  拼音:bāo zhěng
人名。(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刚直,历官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办案严正,不避权贵,时人比其为「黄河清」。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谥孝肃。也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公」、「包青天」。
《漢語大詞典》:包络(包絡)
(1).包围环绕。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岛峦。”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辨:“ 端溪 中巖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外有黄臕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 清 赵翼 《蛛网》诗:“区区设罻罗,包络能几尺。”
(2).犹包括。 元 柳贯 《尊经堂》诗:“贞明配日月,广大侔天地,简牘之所资,包络无巨细。”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杜 诗别於诸家,在包络一切,其时露缺处,正是无所不有处。”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於竹帛者而为言。”
(3).中医谓联属百骸脏腑的周身脉络。《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漢語大詞典》:打包僧
即云游僧。 宋 陈造 《次韵杨宰葫芦格》:“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 宋 陆游 《俶装》诗:“絶物离人恨未能,聊为旦过打包僧。” 清 曹寅 《月当厅·闻钟》词:“跏趺浑似打包僧,何限老身,古寺待来听经。”参见“ 打包 ”。
分類:云游游僧
《國語辭典》:打包  拼音:dǎ bāo
1.整理并包扎物品。如:「搬家时,最好先将这些书打包。」《金瓶梅》第六六回:「客夥中标船几时起身?咱好收拾打包。」
2.行脚僧所背负的包裹。引申为行脚僧到处云游的意思。宋。陆游 感事诗:「老夫看尽人间事,欲向山僧学打包。」
3.客人在餐厅用餐完毕后,请服务生将剩馀的菜肴包好带走,俗称「打包」。
《國語辭典》:荷包  拼音:hé bao
1.随身佩带的小囊袋,用来装钱币或零星的小东西。《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倪廷珠荷包里拿出四两银子来,送与弟妇做拜见礼。」《红楼梦》第八回:「贾母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2.泛指钱包或口袋。如:「我的荷包里已经没有半毛钱了。」
《分类字锦》:包地
蔡邕文天体运行包地之外
分类:
《國語辭典》:包笼(包籠)  拼音:bāo lóng
包涵、原谅。元。汪元亨〈醉太平。耳闻时做聋〉曲:「耳闻时做聋,眼见处推盲,且达时知务暗包笼。」明。朱权《荆钗记》第一二出:「非缺礼,非缺礼,只为窘中。凡百事,凡百事,望乞包笼。」
《漢語大詞典》:包蒙
(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 孔颖达 疏:“包,谓包含。九二以刚居中,童蒙悉来归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 夫之 ﹞祗畏冰渊,差远巨憝,则固先生包蒙以养不中之明德所被也。”
(2).泛指愚昧。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 叔向 掊包蒙之钥,游於广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难,进道愈远。”
分類:包容愚昧
《國語辭典》:毡包(氈包)  拼音:zhān bāo
1.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帐篷。以木条支撑,上覆兽皮、手织品等,顶部中央有圆形天窗,易于拆装。也称为「蒙古包」。
2.以兽毛或毛毡编制的袋子,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金瓶梅》第八回:「只见西门庆家小厮玳安,夹著毡包,骑著马,打妇人门首过。」《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著,一个抱著毡包,一直来到河下。」
《漢語大詞典》:包缠(包纏)
包裹缠绕。喻束缚。 唐 韩愈 《杂诗》:“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國語辭典》:包金  拼音:bāo jīn
1.用薄金叶包在铜器、银器等金属的外面。
2.旧时戏院按时付给剧团或主要演员约定的酬劳。也作「包银」。
《國語辭典》:包银(包銀)  拼音:bāo yín
旧时戏院按时付给剧团或主要演员约定的酬劳。也作「包金」。
《漢語大詞典》:包纳(包納)
(1).包含容纳。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进帐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
(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尝戒飭,毋令见在人户包纳。”
(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
《國語辭典》:腰包  拼音:yāo bāo
1.随身所带的钱包。《水浒传》第四二回:「腰里腰包肚包,背上雌雄宝剑。」
2.大陆地区也指霹雳包。
分類:个人所得
《國語辭典》:包子  拼音:bāo zi
1.用面皮包馅,蒸熟可吃的食品。如:「肉包子」、「菜包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蒸作从食:『大包子』、『诸色包子』。」
2.旧时银钱等的封包。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祖宗故事诞育皇子公主,每侈其庆,则有浴儿包子,并赉巨臣戚里。包子者,皆金银大小钱、金粟涂金果、犀玉钱、犀玉、方胜之属。」
《漢語大詞典》:包戈
把武器裹扎起来。谓偃武修文。语本礼记·乐记下:“ 武王 克 殷 返 商 ……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孔颖达 疏:“或以虎皮有文,欲以见文止武也。” 宋 欧阳修 《东阁雨中》诗:“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件札子》:“况圣朝包戈,专以文德怀抚北夷。”
《國語辭典》:包饭(包飯)  拼音:bāo fàn
1.买便当。如:「你外出吃午餐时,请顺便帮我包饭。」
2.按日供人饭菜,再按月收取伙食费的交易方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又到近处包饭人家,说定了包饭。」也称为「包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