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化装(化裝)  拼音:huà zhuāng
1.修饰容貌、妆扮外表。如:「演员们正在后台化装。」也作「化妆」。
2.外表的造型、修饰。如:「他终于除去脸上的化装,露出本来的面目。」也作「化妆」。
3.假扮、改变装束。如:「两名窃贼化装成水电工,进入公司大楼偷窃。」
《漢語大詞典》:梨花粉
指妇女化妆所用的粉。 唐 崔涂 《初识梅花》诗:“燕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分類:妇女化妆
《國語辭典》:戏房(戲房)  拼音:xì fáng
戏场的后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三出》:「(净在戏房作犬吠)」明。朱权《荆钗记》第二三出:「(末)未相请,谁来报你。(净)我在戏房中听得。」
《國語辭典》:扮演  拼音:bàn yǎn
化装表演。《红楼梦》第五四回:「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也作「搬演」。
《國語辭典》:水粉  拼音:shuǐ fěn
1.一种用绿豆、白薯等制成的细条状食品。也称为「粉条」。
2.一种化妆用的粉状物,用以修饰肤色。如:「水粉饼」、「胭脂水粉」。
《漢語大詞典》:桃花粉
女子化妆用品。即胭脂。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清微子 《服饰变古録》云:‘燕脂, 紂製 ,以红蓝汁凝而为之,官赐宫人涂之,号为桃花粉。’”
《国语辞典》:眼影  拼音:yǎn yǐng
一种化妆术。将色彩涂在眼皮上,藉以增加美感。
《國語辭典》:变脸(變臉)  拼音:biàn liǎn
1.脸上的表情突然改变,表示与对方生气决裂的态度。《西游记》第四一回:「他两个也不论亲情,一齐变脸,各使神通。」
2.川剧表演中的独门绝技。以抹脸、吹脸及扯脸等方法,配合舞蹈动作掩护变换面部脸谱,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增加戏剧效果。
《漢語大詞典》:油粉
(1).泛指化妆用品。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又 东莞 以女儿香为絶品。盖土人拣香,皆用少女。女子先藏最佳大块,暗易油粉,好事者復从油粉担中易出。”
(2).借指妓户。 明 来集之 《铁氏女》:“现今隶籍的鴇姥,他本油粉出身。”
分類:化妆用品
《国语辞典》:脑门儿钱(脑门儿钱)  拼音:nǎo mén ér qián
伶人花在专用的乐师、化妆师及仆役等人的开销。
《国语辞典》:首如飞蓬(首如飞蓬)  拼音:shǒu rú fēi péng
头发散乱像飞散的蓬草。比喻无心化妆打扮。语出《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国语辞典》:粉淡香残(粉淡香残)  拼音:fěn dàn xiāng cán
妇女脸上的化妆因久不理会而残退了。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绣衾香散,身归晚,粉淡香残,我日暮愁无限。」
《国语辞典》:徐妃半面妆(徐妃半面妆)  拼音:xú fēi bàn miàn zhuāng
本指徐妃事奉独眼的梁元帝,化妆仅著半面。典出《南史。卷一二。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后用以比喻仅得到事物的一端而未得全貌。唐。李商隐〈南朝〉诗:「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国语辞典》:包头的(包头的)  拼音:bāo tóu de
1.帮优伶化妆的人。
2.男优扮演妇女,化妆简陋,只用青绢包头当做头发,称为「包头的」。
《国语辞典》:卸脸(卸脸)  拼音:xiè liǎn
洗除脸上的化妆。也称为「卸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