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重舌
七伤
虚热
亡阳
右口
恶变
狐惑
带脉
湿痹
清谷
热化
解剖
结脉
筋急
微脉
《國語辭典》:重舌  拼音:chóng shé
1.通达外语并能翻译者。《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
2.中医指舌下生舌的病。
《國語辭典》:舌人  拼音:shé rén
翻译语言的人。
《漢語大詞典》:七伤(七傷)
中医学名词。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同书又指生殖系的七种疾病:“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济。” 喻嘉言 则以金匮要略之食伤、忧伤、饮伤、房屋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为七伤。
《漢語大詞典》:虚热(虚熱)
中医学名词。指体虚发热的病症,由阴液损耗或阴盛格阳引起。如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一·胡麻:“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微词·清凉散》:“ 刘子仪 不能大用,称疾不出,朝士问疾, 刘 云:‘虚热上攻。’”
《漢語大詞典》:亡阳(亡陽)
中医学名词。指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等造成阳气突然衰竭的虚脱现象。 明 汤显祖 《邯郸记·生寤》:“贵人抬手,指下细端详,手背上汗亡阳。”
《漢語大詞典》:右口
中医学名词。右手寸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循 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脉无五藏气,右口脉大而数。” 张守节 正义引 王叔和 《脉经》:“右手寸口乃气口也。”
《漢語大詞典》:恶变
医学上指肿瘤由良性转变成恶性。
《國語辭典》:狐惑  拼音:hú huò
1.为狐妖所迷惑。《聊斋志异。卷二。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易。上系下》:「孔子只说『群疑亡也』,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而已。」
3.病名。中医上谓因伤寒失于发汗,湿毒无以排泄所致。主要症状为咽喉部及前后阴溃疡,因患者神情惑乱不定,卧起不安,故称为「狐惑」。
《漢語大詞典》:带脉(帶脈)
中医学名词。为奇经八脉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诸经络皆上下周流,唯带脉环身一周,横束如带,有总束诸脉的作用。《素问·痿论》:“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 王冰 注:“带脉者,起於季脇,回身一周,而络於督脉也。”《医宗金鉴·带脉穴歌》:“带起少阳带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髎上,周迴季脇,束带然。”
《漢語大詞典》:湿痹(濕痺)
同“ 湿痺 ”。亦作“溼痹”。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痺。湿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癲癎狂痉,湿痺寒冷疼痛。”
《漢語大詞典》:清谷(清穀)
中医学名词。指排泄的未消化的谷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汤主之。”集注引 汪琥 曰:“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穀。其所利之穀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穀不化也。”
《國語辭典》:热化(熱化)  拼音:rè huà
1.熟悉。《醒世姻缘传》第一九回:「从这日以后,唐氏渐渐的也就合晁大舍热化了。」
2.大陆地区指联合生产电能和热能的一种方式。如火力发电厂除供应电能外,并利用机组所产生的蒸汽提供热能。
《國語辭典》:解剖  拼音:jiě pǒu
剖视生物的躯体,以观察并瞭解其组织构造及器官位置。
《國語辭典》:结脉(結脈)  拼音:jié mài
中医上指慢而间歇的脉搏。常见于疝气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
《漢語大詞典》:筋急
中医学病证名。表现为筋脉紧急不柔,屈伸不利。多因体虚受风寒及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见于破伤风、痉病、痹、惊风等症。
《國語辭典》:微脉(微脈)  拼音:wéi mài
中医指人的脉象极细微,若有似无,为久虚血弱的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