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行住坐卧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举止动作,谓之四威仪。心地观经曰:「行住坐卧,受诸苦恼。」观念法门曰:「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往生要集下本曰:「今劝念佛,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俗语佛源】
指身体的四种状态。语出佛经,如《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戒律谓,出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定,不能草率、任意,称为「四威仪」。佛家还认为,诚意修行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都要摄心不乱,念佛不辍。不过,在行住坐卧四种状态中,以坐的状态为最适宜。如明·袁了凡《静坐要诀·豫行》指出:「修行之法,行住坐卧,总当调心。但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其心难调。坐无此过,所以我用耳。」后亦用行住坐卧泛指一举一动。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李明权)
但坐不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夜但坐,胁不就席也。
【三藏法数】
谓比丘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为头陀行也。(四威仪,即行住坐卧之威仪也。)
【佛学大辞典】
(杂语)梵语S/aya,睡眠之意。四威仪之一。说(参见:卧法)
【三藏法数】
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卧具
【佛学大辞典】
(地名)卧时之资具。床榻被褥等。智度论三十曰:「卧具者,床榻被褥帏帐枕等。」【又】四分律名三衣袈裟曰卧具,十诵律曰敷具,从其形似而为名也。萨婆多论五曰:「敷具者,衣名也。」行事钞中之二曰:「言卧具者,是三衣也。即三衣总名卧具,犹如此方被之相,故取通号。」同下之一曰:「此袈裟色,从色得名。(中略)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
【三藏法数】
卧具即床褥枕席之类,此可以调摄身心,将养劳苦,以进道行,是以供养佛僧也。
卧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比丘眠卧之法。右胁卧,累足,法衣覆身,思想正也。摩得勒伽论六曰:「初夜过,四叠郁多罗僧敷卷叠僧伽梨为枕。右胁卧,脚脚相累。不得散手脚,不得散乱心,不得散乱衣。作明相正念,起想思惟,然后眠。至后夜,疾疾起,经行,坐,除去睡盖。」释氏要览下曰:「宝云经云:欲卧,身向右边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为长养诸根大种故。瑜伽论问云:何缘右胁而卧?答:与师子王法相似。」
师子卧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使比丘之卧法如师子也。中阿含经曰:「世尊告阿难曰:汝卧当如师子卧法。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兽王师子卧法云何?世尊答曰:阿难!兽王师子昼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时,足足相累,展尾在后,右胁而卧。」
带刀卧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云带刀睡。谓右胁而卧也。盖带刀者,乃在左胁。故左胁不得卧,因名右胁卧为带刀卧。见象器笺十二。
莲卧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趺座合掌于池中莲华之观音。
薄拘罗不偃卧
【佛学大辞典】
(杂语)薄拘罗经曰:「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结跏趺坐,于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树。」
长坐不卧
【佛学次第统编】
四威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常当安坐。
为看诸卧具
【三藏法数】
为看诸卧具者,时有商人,施僧妙。比丘得,制新卧具,弃旧卧具,狼籍于地。佛欲待比丘去,往彼瞻看,故不赴请。
梦卧大海
【三藏法数】
普光云:梦卧大海者,汝身现居生死海中,未到彼岸,未證涅槃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