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对虾(對蝦)  拼音:duì xiā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身长十五到二十公分,甲壳薄而透明,第二对触角上的须很长。主要产区在黄海和渤海湾中,是中国的特产。肉味鲜美,过去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为「对虾」。也称为「明虾」。
《國語辭典》:阑尾(闌尾)  拼音:lán wěi
位于盲肠末端的蚯蚓状突起物。过去认为阑尾没有什么功用,近来医学家发现,它的淋巴组织对传染病能产生抗体。也称为「蚓突」。
《國語辭典》:文昌鱼(文昌魚)  拼音:wén chāng yú
动物名。脊索动物门无头动物亚门。体长仅寸许,半透明,头尾尖,生活于沿海的泥沙中,产于中国大陆厦门、青岛等地。
《漢語大詞典》:铁钱蕨(鐵錢蕨)
厥类植物,铁线厥科。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茎匍匐。叶柄细弱,紫黑色,有光泽。小叶片扇形,外缘斜圆形,浅裂。生溪边和石上。为钙质土的指示植物。可供观赏和药用。
《漢語大詞典》:跳跃器(跳躍器)
体操器械的一种。一般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低可调节。可做腾越、全旋等动作。又称山羊。
《漢語大詞典》:乙种射线
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乙种粒子流,有穿透能力,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并能使气体电离,使照相胶片感光。也叫“β射线”
《國語辭典》:凤凰竹(鳳凰竹)  拼音:fèng huáng zhú
植物名。禾本科刺竹属。为蓬莱竹栽培品系之一。秆丛生,高一至三公尺,小枝下垂。叶卵状披针形,长三十五至六十五公厘,九至十三枚一簇,甚翠润,植岩石上,经冬不凋。多栽植于庭园中,以供观赏。也称为「观音竹」。
《漢語大詞典》:工业气压(工業氣壓)
工业上为了计算方便起见,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一公斤重的力做压强单位,这个单位叫工业气压。
《國語辭典》:尔格(爾格)  拼音:ěr gé
量词。物理上计算功的单位。为英语erg的音译。以一达因的力,作用于物体,使其沿该力的方向移动一公分的功,称为「一耳格」。也称「一尔格」。
《漢語大詞典》:鳄蜥(鰐蜥)
爬行类动物。长约三十六厘米,背面黑色,腹面带红色及黄色,有黑斑。背部有颗粒状鳞和分散的棱鳞,尾背面有两排嵴棱。产于我国 广西 瑶山 ,为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光明日报》1978.10.27:“到目前为止,鳄蜥仅发现于我国,而在我国又仅在 广西 中部 大瑶山 区的 金秀瑶族自治县 罗香公社的罗香、罗运、罗丹、琼五、平竹五个大队……确实是世界稀有的珍贵动物。”
《漢語大詞典》:分道线(分道綫)
田径运动径赛跑道的分道标志。宽5厘米。参见“ 跑道 ”。
《國語辭典》:跑道  拼音:pǎo dào
1.专供比赛使用的道路。如:「赛车跑道」、「田径跑道」。
2.指在陆上机场内所划定的长方形区域,专供航空器起降之用。
《漢語大詞典》:黄颡鱼(黄顙魚)
鱼名。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十余厘米。青黄色,大多有不规则褐色斑纹。生活于江湖底层。我国各地均产。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黄颡鱼:“黄顙,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鮎。腹下黄,背上青黄,腮下有二横骨,两鬚,有胃。羣游作声如轧轧。”
《國語辭典》:海蜇  拼音:hǎi zhé
动物名。腔肠动物水母类。形如伞盖,平滑黏软,有腕八枚下垂。其薄皮经人工脱水处理后可食用。也称为「水母」。
《漢語大詞典》:毫猪(毫豬)
即毫猪。体长60--70厘米。全身黑色或褐色,有时混有灰白短毛,身上密布长刺。穴居在山脚或山坡中,夜间活动。以植物为食。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兽:“山猪即毫猪,身有棘刺,能振发以射人,三二百为羣,以害禾稼。”
《漢語大詞典》:大杜鹃
又称“郭公”、“布谷鸟”。脊椎动物。鸟纲,杜鹃科。体长33~35厘米。身体暗灰色,腹部有黑色横纹。其叫声很像语音“布谷”,因而又叫“布谷鸟”。不自营巢。夏时几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