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陈文友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文友(14世纪—15世纪),字希贤,四川重庆府长寿县人。陈文友是永乐元年(1403年)甲申科举人,次年(1404年)联捷进士,获授庶吉士,外任呈贡知县,调往昆明,个性和乐平易,为政扼要,有循良声誉,官至太常寺卿。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友能,字宗典,浙江会稽县人。治《春秋》,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会试,赵友能中式73名,殿试二甲第2名,赐进士出身。授吏部主事。宣德时任四川顺庆府知府。
钟友谅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末明初人。入明,为祁门知县。时在兵灾之后,友谅招流民,开市井,辟荒田,治绩颇著。
周弘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周弘(14世纪—15世纪),字友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人。周弘个性宽厚廉谨,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十九年(1421年)成进士,获授柘城知县,判案平恕,每次裁决囚犯后数天依然闷闷不乐,甚至忘记饮食,曾对人说:「我怎么不知犯者罪当死,但我心恻然不能遏止。」治理地方如家庭一样,爱民如子,禁止横暴、裁减冗费,邑政因此大治,升广西道监察御史,死后入祀柘城名宦祠。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友直字□□,萧山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改翰林侍书。永乐初,进洗马、左春坊左庶子,出为云南参政,领滕府长史事。宣德初,召焉太常卿。
维基
姚友直,名益,以字行,浙江萧山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进士。授中书舍人,累升司经局冼马。永乐间,为尚为皇孙的明宣宗讲习,并教授蕲献王朱瞻垠。不久,升左春坊左庶子。滕王朱瞻垲建国云南,升云南左参政,掌长史司事。滕王薨,因事至京,宣宗念其旧劳,擢太常寺卿。正统三年(1438年)卒。朝廷遣官赐祭营葬。
俞益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34 【介绍】: 明浙江馀杭人,字友谦。永乐二年进士。以翰林庶吉士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靖安知县,改知潜山县,持己爱民,始终如一。
维基
俞益(?—1434年),字右谦,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明朝官员。永乐二年(1404年),俞益中式三甲第三百四十三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授靖安知县,有德政,丁忧去职。服阙,改潜山知县,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卒于任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永乐十六年进士。除双流知县。宣德初上书言事,宣宗欲擢用之。旋卒。
维基
孔友谅,谱名谅,字信伯,直隶长洲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第五十七代孙,永乐十六年(1418年)登戊戌科进士,改庶吉士,任双流县知县。明宣宗即位之初,友谅上疏曰:“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宣德八年十一月,入京为庶吉士。有子孔镛。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八
琦,字公璐,号友兰。宣德四年,以嘉兴魏塘镇为嘉善县,琦居汾湖,遂为嘉善人。父坦故雄于赀,愿输橐创学宫,不果而没。琦承命献其址,复建义塾于汾湖之阴。学士曾鹤龄有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公璐,嘉善人。有友兰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二十一
琦字公璐,嘉善人。有《友兰集》。
盛友闻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庐州府巢县人。少时,母再嫁去。后知母在永平府,走数千里访之,途中染疾归。宣德中复行,得母同归,奉养二十年。
项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奉化人,字友夫。宣德七年举人。初为山西石州学正,升南京国子助教,改北国子监。官至翰林检讨,兼助教。在教职二十余年,以善教称。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番禺人,字友良。敦行义,嗜文学。宣德正统时与张举、周溥敬、金诚等为文字交,而俊生文最优。大吏知其名而礼敬之。时农民军黄萧养起事攻广州,俊生尝持诏往谕。
全粤诗·卷九二
涂俊生,字友良。番禺人。明宣宗宣德年间居乡中,有文行。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三有传。

人物简介

维基
何子聪(1407年—?),字友闻,直隶吴桥人,祖籍山东即墨,民籍,同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第三十五名。正统四年(1439年)参加己未科会试第五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十八名。历山西赵城县(现已并入洪洞县)知县,任内移筑城池。官至同知。
李友闻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友闻(1408年—?),字进明,直隶徽州府祁门县人,军籍。同进士出身。正统三年(1438年)戊午科应天府乡试第三十名。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会试第一百二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二十名。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吉甫,号虫吟先生。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九三
黄结,字资友。东莞人。受益次子。明英宗正统六年(一四四一)举人,授天河教谕,升泉州教授、辽府右长史,后转岷府而卒。有《雪嵓集》。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二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