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型 → 坓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洋头(洋頭)
(1).方言。田间。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三出:“小二,去洋头看,怕有人来偷鸡。” 钱南扬 校注:“当作‘垟’。 温州 方言田间叫‘垟’,至今犹然。”
(2).指西式发型。 冯德英 《苦菜花》第九章:“那 马排长 被绑着押在门旁,洋头乱七八糟,像个丧家狗一样。”
《國語辭典》:一把抓  拼音:yī bǎ zhuā
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身上。如:「近年他逐渐懂得择贤任用,分层负责,不再凡事一把抓了。」
《漢語大詞典》:压发帽(壓髮帽)
一种睡帽。用以保护发型,使头发不凌乱。 沙汀 《困兽记》二二:“大厅上空空如也,只有仆人 张贵 戴着顶绒布的压发帽,手里拈着一张白纸单儿,正在一面默读,一面搬着指头计算账目。”
《漢語大詞典》:鸭屁股(鴨屁股)
发型的一种。其脑后部分状如鸭尾,故称。 吴组缃 《山洪》六:“保长站到店门上,不住的用手摩着留在后脑上的‘鸭屁股’。”
《国语辞典》:清汤挂面(清汤挂面)  拼音:qīng tāng guà miàn
指女子直而齐耳的短发发型。如:「她将蓄留已久的长发捐助公益,改换清汤挂面的发型。」
《国语辞典》:赫本头(赫本头)  拼音:hè běn tóu
一种女人的发型。源于美国电影明星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在电影「罗马假期」中的装扮。此种发型的特色是短发、削薄,令人感到清爽和亮丽。
《国语辞典》:大拉翅  拼音:dà lā chì
一种清咸丰以后的妇女发型。髻式逐渐增高,双角也不断扩大,上戴有形如牌楼的固定饰物。以绸缎为之,再加插一些绢制的花朵。也称为「两把头」。
《国语辞典》:飞天髻(飞天髻)  拼音:fēi tiān jì
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型。梳挽方法是将发集中在头顶,然后析分为数股,每股弯成一个圆环。「髻」文献异文作「紒」。《宋书。卷三○。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
《漢語大詞典》:做头发(做頭髮)
把头发整饰成某种发型。一般用于女性。
《国语辞典》:发姐(发姐)  拼音:fǎ jiě
为大众服务设计发型、理发、洗发的小姐。
《国语辞典》:妈妈头(妈妈头)  拼音:mā ma tóu
一般妈妈级的妇女们所梳的发型款式。
《国语辞典》:马桶盖(马桶盖)  拼音:mǎ tǒng gài
1.马桶的盖子。
2.一种男士发型。四周剃圆,半长,垂于脑后。如:「随著流行趋势,今年又盛行马桶盖的发型。」也称为「马子盖」。
《国语辞典》:庞克头(庞克头)  拼音:páng kè tóu
源自欧美地区庞克族所剪的发型。奇形怪状,有时还喷上各种颜色。
《國語辭典》:二毛子  拼音:èr máo zi
1.黑龙江一带的土话。指两岁的羊。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八:「羊一岁谓之库尔布子,二岁谓之二毛子。」
2.清末义和团团员讥称信耶稣教或办理洋务的中国人。《恨海》第七回:「只见街上往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义和团,拥挤的不堪。口中乱嚷:『烧教堂!烧使馆!杀毛子!杀二毛子!』」
《漢語大詞典》:二道毛
(1).不干正事的人。《陕北民歌·信天游之十七》:“自小就不爱那二道毛。”原注:“二道毛,就是不务正的人。”
(2).女子发型之一。发短,一般都剪齐在耳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