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病(發病)  拼音:fā bìng
生病、害病。《宋书。卷六二。王微传》:「微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治,哀痛僧谦不能已。」
《高级汉语词典》:多发病  拼音:duō fā bìng
经常发生的疾病
《國語辭典》:发病率(發病率)  拼音:fā bìng lǜ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种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等于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种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总人口数。
《漢語大詞典》:发疾(發疾)
犹发病。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景公 退 穰苴 , 苴 发疾而死。”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兄 客卿 敏惠早夭,母 藺夫人 悲伤发疾慌惚。”新唐书·郭銛传:“ 长庆 三年,暴卒。太后遣使按问发疾状,久乃解。”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国史纂异·崔融》:“ 唐 国子司业 崔融 作 武后 册文,因发疾而卒。”
分類:发病
《國語辭典》:暴疾  拼音:bào jí
疾病突然发作且来势凶猛。《三国演义》第二○回:「贱躯暴疾,有失迎候,罪甚。」
《國語辭典》:心慌  拼音:xīn huāng
1.心里惊慌忙乱。《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红楼梦》第二五回:「合家人口无不心慌,都说没了指望,忙著将他二人的后事衣履都治备下了。」
2.病时心中颤抖而不能自持的症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我这病一发了,不晓得怎的,就这样心慌!」
《國語辭典》:暴病  拼音:bào bìng
突然发病。也指突发凶猛的疾病。《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不想才过了一会,小的母亲得个暴病死了。」《红楼梦》第九五回:「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
《國語辭典》:害发(害發)  拼音:hài fā
糊涂。《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老爹而今有些害发了,说的话『道三不著两』的。」
分類:患病发病
《漢語大詞典》:四六风(四六風)
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发病多在出生后四天至六天。如:孩子的脐带带进脏东西,得了四六风,抽死啦!
《國語辭典》:猩红热(猩紅熱)  拼音:xīng hóng rè
病名。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可藉飞沫传染。潜伏期约为三至七天。症状为高烧、寒冷感、扁桃腺红肿、舌根呈草莓状、全身出现鲜红小疹等。红疹消失后会脱皮。严重者易并发肾炎或风湿热。患者多为三岁到七岁的孩童。
《国语辞典》:风热感冒(风热感冒)  拼音:fēng rè gǎn mào
因受到风热邪气而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自汗、鼻塞无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黄、口渴、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都称为「风热感冒」。
《国语辞典》: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  拼音:zhí wù bìng lǐ xué
专门研究植物致病因子,发病原理、现象、流行规律与防治方法等的科学。
《国语辞典》:抱草瘟  拼音:bào cǎo wēn
一种常发于蝗虫身上的传染病。因发病后蝗虫常成群死于草杆上,故称为「抱草瘟」。
《国语辞典》:问诊(问诊)  拼音:wèn zhěn
在病患诉说病情的同时,对病者或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患者病痛所在、发病时间、原因、经过、以往治疗情形、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为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病史的重要方法。
《国语辞典》:带原者(带原者)  拼音:dài yuán zhě
带有病原而其人受到感染后,不会发病,也不会产生抗体,但会将病原传染给他人的人。如B型肝炎带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