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吐气音(吐气音)  拼音:tǔ qì yīn
发音时气流较强的辅音。参见「送气音」条。
《国语辞典》:齆鼻儿(齆鼻儿)  拼音:wèng bí ér
1.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楚。
2.齆鼻儿的人。
《国语辞典》:塞爆音  拼音:sè bào yīn
一种辅音发音方法。发音时气流通道完全受阻,然后骤然除阻,使气流破裂而出所形成的声音。也称为「塞音」。
《国语辞典》:舌面音  拼音:shé miàn yīn
辅音发音时舌面和硬颚接触,气流受节制而发出的音。舌面接触部位偏前称为「舌面前音」,接触部位偏后称为「舌面中音」。又因气流受节制的方法不同,舌面音可以是塞音、塞擦音、鼻音或边音。
《国语辞典》:同形词(同形词)  拼音:tóng xíng cí
语言中意义不同,发音不同,而只是写法相同的词。如同「好」字,读三声和读四声意义便不同。外国语言同一词汇也常因重音音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同形词的来源是由于世界上很多文字都不标声调或重音的结果。
《國語辭典》:辅音(輔音)  拼音:fǔ yīn
对元音而言,发音时气流受阻者称为辅音,国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属之。也称为「声母」、「子音」。
《漢語大詞典》:斗锣(斗鑼)
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及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流行于 广东 潮州 等地。
《國語辭典》:发音器官(發音器官)  拼音:fā yīn qì guān
与发出声音、语音有关的发音生理结构。主要包含肺部、喉头、口腔、鼻腔等四部分器官。
《國語辭典》:管乐器(管樂器)  拼音:guǎn yuè qì
泛指以管作为共鸣体的乐器,由吹奏者吹气或振唇,藉由吹口装置震动管内空气发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管身的长度控制。可依其构成的材料,制作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
《漢語大詞典》:不带音(不帶音)
即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
《漢語大詞典》:獊狞(獊獰)
发音浑重不清。
分類:发音不清
《國語辭典》:八音匣  拼音:bā yīn xiá
乐器名。参见「音乐盒」条。
《漢語大詞典》:闭元音
发音时开口度很小的元音,即高元音
闭音节中的元音
《漢語大詞典》:鼻元音
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和口腔通过的元音(如法语中的o)
《國語辭典》:带音(帶音)  拼音:dài yīn
发音时因声带的振动与否,使发出的音不同。声带振动的称为「带音」,不振动的称为「不带音」。普通话语音中,元音都是带音的。辅音中带音的是浊音,如l、m、n、ng、r等。不带音的是清音,如p、f等。也称为「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