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变质(變質)  拼音:biàn zhí
1.事物的本质、原义或人的思想改变。如:「这瓶药水已经变质了。」
2.植物体的一部产生突变,改变固有的性质,称为「变质」。
《分类字锦》:应符变质(应符变质)
郭璞白狠赞矫矫白狼有道则游应符变质乃衔灵钩惟德是适出殷见周
分类:杂兽
《漢語大詞典》:蜕化变质(蜕化變質)
谓腐化堕落,起了质的变化。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最后还说我是什么蜕化变质分子,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分子,把我一脚踢出门外。” 秦牧 《长街灯语·我们需要传记文学》:“就是被人作为对象写下传记文学的人物当中,万一有几个蜕化变质,晚节不终,又有什么不得了呢?”
分類:腐化堕落
《国语辞典》:区域变质(区域变质)  拼音:qū yù biàn zhí
地质上指佔地极广大规模的变质作用。系因岩石深埋、受高温重压所造成,面积可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也称为「动力变质」。
《漢語大詞典》:变质岩
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成分的渗入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新岩石。是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常含有石榴子石、滑石、金云母等变质矿物。
《漢語大詞典》:坏烂(壞爛)
(1).腐烂;变质。 汉 王充 论衡·论死:“已死,形体坏烂,精神散亡。”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后虽有姙娠妇人食之,酱亦不坏烂也。”
(2).指腐蚀,蛀蚀。景德传灯录·优波毱多:“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
(3).犹言破烂,残破。 清 褚人穫 《坚瓠丁集·题书橱》:“﹝ 杨君谦 ﹞尝题书橱云:‘坠地不肯拾,坏烂无与怜。’”
《國語辭典》:不爽  拼音:bù shuǎng
1.不差。《诗经。小雅。蓼萧》:「其德不爽,寿考不忘。」《红楼梦》第七七回:「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
2.不痛快。如:「心中不爽」。
3.不败烂。《楚辞。宋玉。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國語辭典》:新鲜(新鮮)  拼音:xīn xian
1.鲜洁不陈腐。唐。李咸用〈谢僧寄茶〉诗:「倾筐短甑蒸新鲜,白纻眼细匀于研。」《老残游记》第六回:「今儿有人送来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
2.新奇、罕见。《红楼梦》第二六回:「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姚老夫子不晓得报上出了什么新鲜新闻,忙问什么事情?」
3.新颖、崭新。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你如今做甚么活计?穿的衣服这等新鲜,全然不像个没饭吃的。」
《国语辞典》:石墨  拼音:shí mò
一种由碳组成的矿物。主要由煤层或含沥青质、碳质的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晶体呈六方板状或片状,集合体常呈鳞片状。色暗黑,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易污手,具滑感。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是电的良导体。多用来制造高温坩埚、电极、电刷、滑润剂、铅笔芯和涂料等。
《國語辭典》:滑石  拼音:huá shí
矿物名,成分为含水的镁质矽酸盐。呈叶状、粒状或块状。质地软,纯净者呈白、灰、淡绿色,有珍珠光泽。因有润滑感,可制成爽身粉、面粉等润滑剂,也可以做成石笔与印章材料。
《國語辭典》:蜕化(蛻化)  拼音:tuì huà
本指昆虫等在生理期间的脱皮现象。因其往往形态会有变化,故后常用以比喻一切事物的变化、变质。如:「在宇宙中,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蜕化。」
《漢語大詞典》:馊饭(餿飯)
变质发酸的饭。亦比喻陈腐的言辞。古尊宿语录·真净禅师语录:“且莫嚼他古人残羹餿饭也难得。”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二部二二:“把馊饭馊菜淘一淘,把菜茎菜叶洗一洗,煮了煮,凑上一顿。”
《國語辭典》:哈喇  拼音:kā la
1.毛织物。为呢绒的最上品,产于俄国。《老残游记》第四回:「穿了一双抓地虎靴子、紫呢夹袍、天青哈喇马褂。」
2.中国少数民族佤族的别称。参见「佤族」条。
《國語辭典》:哈喇  拼音:hā la
1.油质食物的腐酸味。《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爷但觉一股子奇香异气,又像生麝香味儿,又像松子儿味儿,一时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也作「哈拉」、「哈辣」。
2.杀死、杀害。为蒙古语alaqu的音译。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但那杨景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作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也译作「阿剌」、「哈剌」、「哈兰」。
《漢語大詞典》:馁败(餒敗)
(1).腐烂变质。 清 戴名世 《〈吴弘表稿〉序》:“至於饮食之人,饕餮之徒,则又美恶之不择,而馁败之胔,臭腐之物,甘之而不厌。” 清 黄叔璥 台海使槎录:“食物馁败,生虫,欣然食之。”
(2).气馁心灰。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书生﹞而本身脆弱,当旧势力抬头,则易于馁败,陷于矛盾。”
《國語辭典》:乾粮(乾糧)  拼音:gān liáng
用以充饥的乾燥食品。一般指脱水或水分含量较低的食物,如馒头、烙饼之类。如:「登山时应带些饼乾等乾粮,补充体力。」唐。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兵五。守拒法附》:「中设毡幕,置弩手五人,备乾粮水火。」《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众猎户拿出些乾粮来,和獐子、鹿肉,让郭孝子吃了一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