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因缘变,谓心心所变现相分,不借能缘之分别力,由自己种子之因缘而生,有心色之实体实用者,即三类境中之性境是也。二、分别变,谓藉能缘之分别力而反起之相分。此有二种: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不带本质,亦不具能生之种子,即是三类境中独影境之相分也,如缘龟毛兔角之相分。二、带本质,又有能生之种子,亦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不备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是也。如第七识缘第八见分,第六识缘一切心心所时之相分。见唯识论二,百法问答钞二。
八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变化)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变化)
八变化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谓为八神变。涅槃经谓为八自在。八神变者,一、能小,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为极小微尘也。二、能大,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满于极大虚空也。三、能轻,以变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极轻鸿毛也。四、能自在,以变化力使大小长短等转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变化力自化为大人小人,而心无高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也。六、能远至,以变化力能到远处。凡有四种:一、飞行远至,二、此没彼出,三、移远而近,不往而到,四、于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动,以变化力使大地为六种震动或十八种震动也。八、随意,以变化力而能一身多身山壁直过,履水火,蹈虚空,转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悉得如意之所欲也(八自在我大同小异)。玄义释签四曰:「大论名八神变,大经名八自在我。言神变者,无而忽有,有而忽无。言自在者,不谋而运,一切无碍。故与大论义同而名小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十八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罗汉入定之时现十八种之神变。(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罗汉于入定时所现的十八种神变。
【俗语佛源】
变化迅速,俗谓之「十八变」。如《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这莲女渐渐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女大十八变」,是说少女在发育期间,性情、容颜变得很快。此语本于《法华经·提婆品》,谓龙女在法华会上现身。大弟子舍利弗见了,称女身污秽,难以成佛。龙女当即向佛献宝珠,忽然间变为男身,现出种种相好,往南方无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七三载;罗汉入灭前,多现十八种神变,全身出烟、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烧身灭度。又如《五灯会元》卷一载商那和修尊者「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李明权)
十八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神变)
【佛学次第统编】
十八神变者:
一、右胁出水    七、身下出水    十三、空中行
二、左胁出火    八、身上出火    十四、空中住
三、右胁出火    九、履水如地    十五、空中坐
四、左胁出水    十、入地如水    十六、空中卧
五、身上出水   十一、空没在地    十七、现大身满空
六、身下出火   十二、地没升空    十八、大复现小
十四变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初禅天有二种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二)二禅天有二种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三)三禅天有四种变化:一、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观音化。(四)四禅天有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见智度论六。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之所变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萨感见之,使彼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现也。此即上之胜应身。三、变化身,对于初地已前菩萨,二乘凡夫及诸趣之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者。即上之劣应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现也。佛地论三曰:「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唯识论十曰:「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与上之三身相对,则如图。
三能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对于说万法为识之诸变而称八识为能变。分三种之次第说之。唯识论一曰:「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一,初能变,为八识中之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以此为依于善恶业而感无记总报之异熟识故也。七识者,有覆无记而非异熟性,前六识,虽有异熟性然是从第九识起者,故名为异熟生不得谓为异熟之识也。唯识论二曰:「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云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二、第二能变,谓之思量识。为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未那识也。此识常恒思量第八识而计度实我实法,故名思量识。唯识述记一本曰:「二谓思量识,即第七识。思谓思虑,量谓量度。思量第八识,度为我故。又恒审思量馀识无故,馀之二识不名思量。」三、第三能变。谓之了别境识。眼等之六识也。此六识者,各了别粗显之境,故名了别境识。唯识述记一本曰:「三了别境识,即馀六识。二十论说,心境识了名之差别,是诸识之通名也。了别别境及粗显境唯前六故,对比六尘说六识故。然滥第七,应言此六了别粗境名了别境识,以了别相粗,简于七八故。」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的是阿赖耶识,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缘,便变现起来,名为异熟能变;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于末那识不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
三种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众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为说法,名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大乘,名为教诫神变。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憍慢之众生,现种种之神通,名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经八十六。是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也。法华文句三之一曰:「若通释者,如大宝积经,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辅行一之二曰:「又神变者非但身轮,一切语言及善巧皆名神变。」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神即神通,变即变化也。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无碍大智,知诸众生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或以声闻、缘觉之法及以大乘之法而得解脱,如是知已,则现一切神变而为说法,是名说法神变。
〔二、教诫神变〕,教即教诲,诫即警诫。谓如来教诸弟子,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应信,是不应信;是应亲近,是不应亲近;是法杂染,是法清净;行如是道得声闻乘,行如是道得缘觉乘,行如是道成就大乘,现诸神变,而为教诫,是名教诫神变。
〔三、神通神变〕,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
三变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三变土田)
三变土田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如来之十方分身佛,各将一菩萨,为供养多宝塔,来灵鹫山时。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秽土而为净土也。初变娑婆一世界,次变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后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之国为净土。依此谓之三变土田。
大吉祥变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第三行第六位。梵名椤乞叉摩摩诃微地也。译言吉祥大变。司观音三十三变化之妙用。密号称为动用金刚。白肉色。左手持半开莲华。若手当胸仰掌如受物。眼作上视之相。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参见:大日经)。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證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参见:法身)。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五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五神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