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04,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125 126 127 下一页
心念口言
四维口食
光明真言一明七印口决
仰口食
身口无过行
身三口四意三
杜口
金口
金口相承
金刚口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钵罗{口底}诃谛
面授口诀
香口比丘
佛类词典(续上)
方口食心念口言
四维口食
光明真言一明七印口决
仰口食
身口无过行
身三口四意三
杜口
金口
金口相承
金刚口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钵罗{口底}诃谛
面授口诀
香口比丘
方口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邪命之一。谓曲媚豪势,遣使四方,巧言令色以自活也。智度论三曰:「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治命者,是名方口食。」
【三藏法数】
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
(术语)四邪命之一。谓曲媚豪势,遣使四方,巧言令色以自活也。智度论三曰:「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治命者,是名方口食。」
【三藏法数】
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
心念口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念其事口言其事也。行事钞下一之三曰:「受僧施者,应心念口言,是我分得也。」
(术语)心念其事口言其事也。行事钞下一之三曰:「受僧施者,应心念口言,是我分得也。」
四维口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邪命之一。(参见:邪命)
(术语)四邪命之一。(参见:邪命)
邪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见智度论三。
【佛学常见辞汇】
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术语)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见智度论三。
【佛学常见辞汇】
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
光明真言一明七印口决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僧梅尾所传之秘法也。(一)智拳印。(二)外缚五股印。(三)与愿施无畏印。为法报应三身之印明,以(四)宝生如来印。(五)无量寿如来印。(六)智拳印。(七)八叶莲华印。解之。载于心舟七刀印田一。其第四以下之印,最宜秘之,以除灭三毒者。是灭罪生善之根本故也。
(书名)日僧梅尾所传之秘法也。(一)智拳印。(二)外缚五股印。(三)与愿施无畏印。为法报应三身之印明,以(四)宝生如来印。(五)无量寿如来印。(六)智拳印。(七)八叶莲华印。解之。载于心舟七刀印田一。其第四以下之印,最宜秘之,以除灭三毒者。是灭罪生善之根本故也。
仰口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比丘以星宿日月风雨等术数之学求衣食也。四邪命食之一。见智度论三,三藏法数十九。
【三藏法数】
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
(术语)谓比丘以星宿日月风雨等术数之学求衣食也。四邪命食之一。见智度论三,三藏法数十九。
【三藏法数】
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
身口无过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安乐行之二。
【三藏法数】
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术语)四安乐行之二。
【三藏法数】
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身三口四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名数)十业道中杀、盗、淫三者(就恶业而云)是身业。妄、绮、两恶四者是口业。贪、瞋、邪三者是意业。
杜口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之玄妙不可说,杜其口而止也。僧肇之无名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三论玄义曰:「释迦掩室净名杜口。」
(杂语)法之玄妙不可说,杜其口而止也。僧肇之无名论曰:「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三论玄义曰:「释迦掩室净名杜口。」
金口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来之口舌。如来之身相,为黄金色,故其口舌谓之金口。又如来之口舌如金刚坚固不坏,故谓之金口。止观一上曰:「诸师皆金口所记。」辅行一之一曰:「金口者,此是如来黄金色身口业所记。」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佛学常见辞汇】
1。如来的身相是黄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2。如来的口舌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名金口。
【俗语佛源】
佛为「金身」,故佛口称为「金口」。如《华严经》说:「何况如来金口所说。」金口表示为佛亲口所说,真实可信。如明·张守约《拟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为诸人告。」又如明·杨慎《佛书四六》:「鹫头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鸡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下说法。金口又作金刚口,如《缨珞本业经》卷上:「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金刚口,谓佛之口舌坚固不坏,犹如金刚。后俗语中,谓发一言而举足轻重者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诺,学生才得以进入贵公司服务。有谓不轻易开口者为「金口难开」。(李明权)
(杂名)如来之口舌。如来之身相,为黄金色,故其口舌谓之金口。又如来之口舌如金刚坚固不坏,故谓之金口。止观一上曰:「诸师皆金口所记。」辅行一之一曰:「金口者,此是如来黄金色身口业所记。」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佛学常见辞汇】
1。如来的身相是黄金色,故其口叫做金口。2。如来的口舌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名金口。
【俗语佛源】
佛为「金身」,故佛口称为「金口」。如《华严经》说:「何况如来金口所说。」金口表示为佛亲口所说,真实可信。如明·张守约《拟寒山寺·因果》:「此是金口宣,普为诸人告。」又如明·杨慎《佛书四六》:「鹫头峰下,演金口之微言;鸡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指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下说法。金口又作金刚口,如《缨珞本业经》卷上:「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金刚口,谓佛之口舌坚固不坏,犹如金刚。后俗语中,谓发一言而举足轻重者为金口。如:承先生金口允诺,学生才得以进入贵公司服务。有谓不轻易开口者为「金口难开」。(李明权)
金口相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三相承之一。又名金口祖承。谓受佛金口之记,而出世之付法藏二十三祖,次第相承其法门也。止观一上所谓「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佛祖统纪序所谓「大迦叶下至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金口祖承」是也。
(术语)天台宗三相承之一。又名金口祖承。谓受佛金口之记,而出世之付法藏二十三祖,次第相承其法门也。止观一上所谓「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佛祖统纪序所谓「大迦叶下至师子尊者,皆能仰承佛记,传弘大法,谓之金口祖承」是也。
金刚口
【佛学大辞典】
(杂名)言如来之口舌殊胜,如金刚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杂名)言如来之口舌殊胜,如金刚也。璎珞本业经上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以金刚口告敬首菩萨言。」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阿钵罗{口底}诃谛
【佛学大辞典】
(杂语)Apratihata,译曰无对,无比力。见大日经疏九。
(杂语)Apratihata,译曰无对,无比力。见大日经疏九。
面授口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面授同。
(术语)与面授同。
香口比丘
【佛学大辞典】
(人名)依叹佛功德而感得口中香气之比丘也。释门归敬仪曰:「香口比丘,报由叹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智度论十一曰:「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日次第留法师使说法。有一年少法师,聪明端正。次应说法,而在王边坐。口有异香,王甚疑怪。谓彼欲以香气薰王宫之人。语比丘言:口中有何等,开口看之。即为开口,无所有。与水使漱,香气如故。王问大德,新有此香耶?抑旧有之耶?比丘答曰:自迦叶佛时有之。问如何而有?答曰:我昔于迦叶佛法中为说法比丘,在大众中欢喜演说迦叶世尊无量之功德,自是以后,常有妙香出口中,世世不绝,恒如今日。」
(人名)依叹佛功德而感得口中香气之比丘也。释门归敬仪曰:「香口比丘,报由叹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智度论十一曰:「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日次第留法师使说法。有一年少法师,聪明端正。次应说法,而在王边坐。口有异香,王甚疑怪。谓彼欲以香气薰王宫之人。语比丘言:口中有何等,开口看之。即为开口,无所有。与水使漱,香气如故。王问大德,新有此香耶?抑旧有之耶?比丘答曰:自迦叶佛时有之。问如何而有?答曰:我昔于迦叶佛法中为说法比丘,在大众中欢喜演说迦叶世尊无量之功德,自是以后,常有妙香出口中,世世不绝,恒如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