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成周  拼音:chéng zhōu
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西周的东都洛邑,平王东迁为国都,战国时改名为洛阳。
《國語辭典》:毗陵  拼音:pí líng
县名。汉置,晋改为晋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
《漢語大詞典》:漆园(漆園)
(1).古地名。 战国 时 庄周 为吏之处。其地一说在今 河南省 商丘市 北;一说在今 山东省 菏泽市 北;一说在今 安徽省 定远县 东。又或以为“漆园”非地名, 庄周 乃在 蒙邑 中为吏主督漆事, 蒙 在今 商丘市 北。 唐 蒋防 《至人无梦》诗:“翛然碧霞客,那比 漆园 人。” 宋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诗:“ 漆园 傲吏犹非达,物我区区岂足齐?”
(2).指 庄子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子永 嘆天伦之伟, 漆园 悲被绣之牺。” 唐 李德裕 《重忆山居·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 清 朱锡 《幽梦续影》:“ 漆园 梦蝶,不过中材。”参见“ 漆园吏 ”。
《漢語大詞典》:漆园吏(漆園吏)
指 庄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者, 蒙 人也。名 周 , 周 尝为 蒙 漆园 吏。” 唐 独孤及 《得柳员外书代书戏答》诗:“説剑常宗 漆园 吏,戒严应笑 棘门 军。” 宋 梅尧臣 《夏虫》诗:“寄言 漆园 吏,已知鵾与鹏。”
分類:庄子
《國語辭典》:梨园(梨園)  拼音:lí yuán
唐玄宗时训练培养乐工的地方。《新唐书。卷二○二。文艺列传中。王维》:「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后泛称戏班为「梨园」。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四出:「那些梨园旧曲,都不耐烦听他。」
《漢語大詞典》:灞陵
古地名。本作 霸陵 。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东。 汉文帝 葬于此,故称。 三国 魏 改名 霸城 , 北周 建德 二年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岂知 灞陵 夜猎,犹是故时将军。” 唐 李白 《忆秦娥》词:“ 秦 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 伤别。” 宋 晁补之 《永遇乐·东皋寓居》词:“只愁恐轻鞍犯夜, 灞陵 旧路。” 清 钱谦益 《燕市别惠房二老》诗:“龙汉劫中期后会, 灞陵 回首重依然。”
《漢語大詞典》:东莱(東萊)
(1).古地名。国语·齐语:“通 齐国 之鱼盬于 东莱 ,使关市几而不征。” 韦昭 注:“ 东莱 , 齐 东夷也。”按,在今 山东省 北胶河 以东。
(2). 宋 诗人 吕本中 ,字 居仁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 宋 哲学家、文学家 吕祖谦 ,字 伯恭 ,著有《东莱集》。因用以为他们的别称。 宋 叶适 《陈伯明建读书堂于仙都岩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东莱 、 龙川 师道起,一时话言犹在耳。”此指 吕祖谦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杂篇下:“ 东莱 之 吕 ,前 居仁 ,后 伯恭 。”
《國語辭典》:延颈(延頸)  拼音:yán jǐng
伸长脖子远望。表示殷切盼望。《文选。曹操。苦寒行》:「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國語辭典》:桐乡(桐鄉)  拼音:tóng xiāng
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春秋时为桐国地,汉时称为「桐乡」。
《國語辭典》:三巴  拼音:sān bā
古时巴郡(今四川省巴县以东至忠县)、巴东(今云阳、奉节等县)、巴西(今阆中县地)的合称。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建安六年,鱼复蹇胤白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唐。李白〈长干行〉:「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國語辭典》:榆关(榆關)  拼音:yú guān
山海关的别名。参见「山海关」条。唐。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元。乃贤 七月十六夜海上看月诗二首之二:「征人七月渡榆关,貂鼠裁衣尚怯寒。」
《漢語大詞典》:双井(雙井)
(1).古地名。在今 江西省 修水县 西。为 宋 诗人 黄庭坚 ( 山谷 )家乡。 宋 黄庭坚 《公择用前韵嘲戏双井》:“万仞峯前 双井 坞,婆娑曾占早春来。”
(2).借指 黄庭坚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后百餘年, 史卫王 当国,乃有得之以献者, 卫王 甚珍之。后 黄伯庸 帅 蜀 ,以其为 双井 之族,乃以贐其行。”
(3).茶叶名。 宋 代 洪州 双井乡 所产。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腊茶出於 剑 建 ,草茶盛於两 浙 。两 浙 之品,日注为第一。自 景祐 已后, 洪州 双井白芽渐盛,近岁製作尤精。”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宋 苏轼 《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絶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漢語大詞典》:零陵
古地名。在今 湖南 宁远 东南。相传 舜帝 葬于此。史记·五帝本纪:“﹝ 舜 ﹞南巡狩,崩於 苍梧 之野,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为 零陵 。” 裴駰 集解引《皇览》:“ 舜冢 在 零陵 营浦县 。”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管》:“昔 章帝 时, 零陵 文学 奚景 ,於 冷道 舜祠 下得生白玉管。” 吴恭亨 《诸将》诗之一:“鬼责人非事可知, 零陵 一旅起参差。”
《漢語大詞典》:斜川
(1).古地名。在 江西省 星子 、 都昌 二县县境。濒 鄱阳湖 ,风景秀丽, 晋 陶潜 曾游于此,作《游斜川》诗并序。 宋 张炎 《风入松·岫云》词:“记得 晋 人归去,御风飞过 斜川 。” 宋 刘过 《行香子·山水扇面》词:“何人村墅,若个林泉。恰似 欹湖 ,似 枋口 ,似 斜川 。”
(2).古地名。泛指游览胜地。 宋 张炎 《高阳台·西湖春感》词:“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3).古地名。在 河南省 郏县 境, 宋 苏轼 子 苏过 的居所名。 苏过 移家 颍昌 ,营湖阴水竹数亩,名为 小斜川 ,自号 斜川居士 ,并名其所著曰斜川集
《漢語大詞典》:鲁阳(魯陽)
(1).指 鲁阳公 。 战国 时 楚 鲁阳邑 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愧无 鲁阳 德,迴日向三舍。” 唐 李白 《日出入行》:“ 鲁阳 何德,驻景挥戈?” 谭作民 噩梦诗:“振臂一挥心胆豪,十万横磨 鲁阳 勇。”亦作“ 鲁阳子 ”。 明 何景明 《赠李献吉》诗之一:“世无 鲁阳子 ,坐惜朱颜衰。”参见“ 鲁阳挥戈 ”。
(2).古地名。今 河南省 鲁山县 。汉书·地理志上:“ 南阳郡 : 鲁阳 ,有 鲁山 。古 鲁县 。” 颜师古 注:“即《淮南》所云 鲁阳公 与 韩 战,日反三舍者也。”
(3).复姓。 春秋 楚 公族有 鲁阳 氏。见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
《國語辭典》:鲁阳挥戈(魯陽揮戈)  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战国时楚国鲁阳公曾与韩激战,时值黄昏,鲁阳公为挽颓势,舞戈令太阳逆升的传说。典出《淮南子。览冥》。后用以称扬人坚强勇敢,能挽回危局。如:「年轻人要有力挽狂澜、鲁阳挥戈的气魄。」
分類:危局
《國語辭典》:伯阳(伯陽)  拼音:bó yáng
1.人名:(1)周太史。生卒年不详。《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2)老子的字。参见「老子」条。
2.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