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奇字  拼音:qí zì
王莽六书之一。据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改变而成。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國語辭典》:龟文(龜文)  拼音:guī wén
1.龟背上的纹理。如:「龟文鸟迹」。也作「龟纹」。
2.如龟壳般的花纹。商周时代有以龟文作器物上的纹饰。也作「龟纹」。
《漢語大詞典》:凤篆(鳳篆)
(1).道家所用的文字。也称云篆、凤文。 唐 李商隐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玉检赐书迷凤篆, 金华 归驾冷龙鳞。” 朱鹤龄 注:“《古今篆隶文体》:‘凤篆, 白帝 朱宣氏 有凤鸟之瑞,文字取以为象。’《三洞经》:‘道家字曰云篆,曰天书,曰龙章,曰凤文。’”
(2).引申为道家的经书。 前蜀 杜光庭 《众修甲子醮词》:“考龙胎石室之经,披凤篆琅函之要。”云笈七籤卷六:“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詮;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
(3).对古文字的美称。 唐太宗 《帝京篇》之二:“玉匣啟龙图,金绳披凤篆。”一本作“ 鸟篆 ”。 宋 赵文度 《赠梦英大师》诗:“携筇何日别 长沙 ,凤篆功夫世所嘉。”
《漢語大詞典》:遗篆(遺篆)
(1).指古文字或古籍。因 先秦 古籍多用篆字,故称。 南朝 梁 沈约 《和竟陵王抄书》:“ 汉 壁含遗篆,名山多逸词。”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 清 胡其毅 《题传经堂赠卓大传》诗:“ 鸿都 劫火悲遗篆, 苕水 春星护下帷。”
(2).指散失的古文字或古籍。魏书·礼志二:“暨 秦 燔,鸿籍泯灭。 汉 氏兴,求拾缀遗篆。” 唐 高俭 《文思博要序》:“搢绅先生聚蠧简於内,輶轩使者採遗篆於外。”
《漢語大詞典》:蜗书(蝸書)
指古文字。因屈曲如蜗涎痕,故称。 明 周应治 《霞外麈谈·感通》:“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
《國語辭典》:殳书(殳書)  拼音:shū shū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铭刻于兵器上的文字,笔画比小篆简省,接近隶书。
《漢語大詞典》:虫籀(蟲籀)
泛指难以辨认的古文字。 宋 叶适 《太令人胡氏挽词》:“为题枫叶往,虫籀不成书。”
《漢語大詞典》:蝌斗鸟迹(蝌斗鳥迹)
指古文字。借指古雅的书法。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及其駡贼而死,从容就义,视吾之头颅身躯皆其所不爱也,而何爱此蝌蚪鸟迹之遗哉!”参见“ 蝌蚪书 ”。
《漢語大詞典》:蝌蚪书(蝌蚪書)
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清 姚鼐 《篆秋草堂歌赠钱献之》:“ 鲁 壁再传蝌蚪书,相传竟断 卫 伯儒。” 清 沈起凤 《谐铎·荆棘里》:“老人挈 周 登舟,达岸,岸上树廉石,鐫金碧大字,类蝌蚪书, 周 不能辨。”参阅尔雅翼·释鱼三
《國語辭典》:古学(古學)  拼音:gǔ xué
1.古文学,与今文学相对。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贾逵》:「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
2.泛指古代的学术。如:「潜心古学,不问名利。」《后汉书。卷六五。皇甫张段列传。段颎》:「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國語辭典》:鸟篆(鳥篆)  拼音:niǎo zhuàn
1.似鸟形的古篆字。参见「鸟虫书」条。《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2.形似篆文的鸟迹。宋。陆游 新凉书事诗:「卧看鸟篆印苍苔,窗户凉生亦乐哉。」
《漢語大詞典》:虫文(蟲文)
即虫书。古文字书体的一种。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词庭吐凤,翫鸟跡於春黌;书帐翻萤,閲虫文於夏阁。”参见“ 虫书 ”。
《國語辭典》:虫书(蟲書)  拼音:chóng shū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装饰蜿蜒回绕的笔画,使字体像虫形盘旋弯曲的样子,因而得名。也称为「虫篆」。
《漢語大詞典》:螭文
指籀文之类古文字。蟠曲如螭形,故称。 明 张四维 《双烈记·策封》:“分茅胙土,螭文虎符,看龙飞凤舞祥鸞翥,金貂接武。”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古砖》:“一面有螭文,笔势劲挺。”
《漢語大詞典》:颉籀(頡籀)
古代字书仓颉篇《史籀篇》的并称。亦用以泛指古文字。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内之頡籀儒墨之文,外之 玄奘 义浄 之术,凑于一身。”
《國語辭典》:考释(考釋)  拼音:kǎo shì
对古文物作考證并解释。
《漢語大詞典》:隶写(隸寫)
谓用隶书写定古文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文。” 宋 郭忠恕 佩觿卷上:“造字之旨,始於象形,中则止戈反正,而省声生焉。至若春秋姓字地名,更见尚书, 宋 齐 旧本,隶写古文,学者知之,不可具举。” 清 顾蔼吉 《〈隶辨〉序》:“ 汉 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