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犾犾
狺狺。狗叫声。
分類:叫声
《漢語大詞典》:吱吱声
烹饪时发出的咝咝响声。例如:在楼下,我能够听到油煎腌猪肉时发出的吱吱声。
微弱而尖细的叫声(如小鸟或小鼠的)
《漢語大詞典》:吱哇
象声词。形容喊叫声、哭声。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杨春 抓起手榴弹就劈头打去,敌人吱哇乱叫,回头就跑。”
《漢語大詞典》:滋溜
方言。象声词。多形容小动物的叫声或快速行动发出的声音。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五:“一只鹭鸶滋溜滋溜叫了一声,飞逝了。” 陈石峻 《泽玛姬·老鼠猴子和黑熊》:“老鼠好像懂话,回过头来瞅了穷人好几眼,然后滋溜一下跑了。”
《國語辭典》:娃娃鱼(娃娃魚)  拼音:wá wa yú
鲵鱼的别名。参见「鲵鱼」条。
《漢語大詞典》:呜呀呀(嗚呀呀)
象声词。鸟叫声。 元 周文质 《叨叨令·失题》曲:“呜呀呀寒雁空中叫,扑鼕鼕禁鼓楼头报。”
《漢語大詞典》:我师禽(我師禽)
鸟名。因鸣叫声如“我师”,故名。《增补类腋·物部上·杂载》《事物绀珠》:“我师禽出 太和山 ,良夜高峯深林中,鸣呼‘我师’,终夜不止。”
《漢語大詞典》:恬噪
发出粗而沙哑的叫声
发出它天然的叫声
《漢語大詞典》:野虖
谓纵情呼叫。梁书·曹景宗传:“﹝ 景宗 ﹞为人嗜酒好乐,腊月於宅中,使作野虖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按,南史本传作“邪呼”,“野虖”、“邪呼”并状众欢叫声,词异而义同。
《漢語大詞典》:鸮响(鴞響)
鸮鸟的叫声。比喻恶人的叫嚣。晋书·四夷传论:“振鴞响而挻灾,恣狼心而逞暴。”
《國語辭典》:邪呼  拼音:yé hū
众人呼喊相应和之声。《南史。卷五五。曹景宗传》:「为人嗜酒好乐,腊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
《国语辞典》:鬼哭狼号(鬼哭狼号)  拼音:guǐ kū láng háo
形容哭叫声非常凄惨哀愁。如:「地震造成重大灾害,屋毁人亡,鬼哭狼号。」也作「狼号鬼叫」。
《国语辞典》:狼号鬼叫(狼号鬼叫)  拼音:láng háo guǐ jiào
狼与鬼的叫声凄凉,令人毛骨悚然。形容哭叫声凄厉悲惨。《红楼梦》第五八回:「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也作「狼号鬼哭」、「狼嗥鬼叫」、「鬼哭狼号」。
《国语辞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拼音: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谚语)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但至老死都不相往来。语本《老子》第八○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指人无所欲求。后形容人们虽居住的距离很近,但却互不往来。如:「在现代的都市公寓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愈来愈普遍。」
《国语辞典》:枵肠辘辘(枵肠辘辘)  拼音:xiāo cháng lù lù
辘辘,拟声词,形容空腹的鸣叫声。「枵肠辘辘」指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形容极为饥饿。如:「尚未近午,却早已枵肠辘辘。」《聊斋志异。卷五。西湖主》:「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醒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著。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