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司马池子。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
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
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妻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82 【介绍】: 宋信都人。姓张氏。光为小官时,一夕遇盗,衣尽失,天寒,颇叹惋。张氏言以但愿身安,衣可复有,光为之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