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东司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东净。谓禅林东序之厕也。其在西序者即西净也。或以东司为厕之通名,在西者,亦呼为东司。实讹言也。杂谈集七曰:「乌刍沙摩之真言,可于东司特诵咒,此为别段之事,不动明王之垂迹,号为不净金刚。东司不净之时,鬼若有恼人之事。则彼有守护之誓也。」
所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执寺务之僧,勾当公文,谓之所司。
客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又云接待所。敕修清规知客曰:「官员尊宿相过者,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次次人客,只就客司相款。」
库司行者
【佛学大辞典】
(职位)即库子。(参见:库子)。
堂司
【佛学大辞典】
(杂名)禅林维那寮之别号。维那司僧堂之事,故其居所谓之堂司,又呼其人为堂司。
僧正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僧会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僧纲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僧录司)
僧录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官也。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街僧录。明太祖洪武元年,立善世院。四年,即革之。五年,给僧度牒。十五年,始置僧录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阐教各一人,左右讲经各一人,左右觉义各一人,掌释教之事。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州属置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属置僧会司。僧会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僧凡三等。曰禅,曰讲,曰教,隶礼部。二十四年,清理释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宇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众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其后又有法王佛子大国师等封号。清天聪六年,始设僧官。顺治年间,定品制,悉仿明旧案。善世正六品,阐教从六品,讲经正八品,觉义从八品,馀俱未入流,不给禄,不与职官并列。
仪同三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唐代宗初赐不空三藏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见僧史略下。
磨司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磨院)
磨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禅林之语。又曰磨下,磨司。舂米磨面之所也。
藏司
【佛学大辞典】
(职位)藏主寮也。若呼人则曰藏主。
冥司
【俗语佛源】
一般指地狱、阴间。如《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变文》:「生前不曾修移,寺堕阿毗地狱,永属冥司,长受苦毒。」又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章阿端》:「君诚多情,妾当竭力,然闻投生有地矣,不知尚在冥司否?」也指阴间、地狱的主司。如清·袁枚《新齐谐·唐配沧》:「冥司念我居官清正,敕为武昌府城隍。」(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