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心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定于一处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参见:「合掌」),法华经信解品曰:「右膝著地,一心合掌。」
【佛学常见辞汇】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十二合掌
【佛学大辞典】
(仪式)大日经疏十三说十二合掌。(参见:合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中合掌之式也。一坚实合掌,二虚心合掌,三如未开莲,四初割莲,五显露,六持水,七归命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背互相著合掌,十横柱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详见大日经疏十三。
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俗语佛源】
合掌又称「合十」,谓两手十指相合。原为印度表示致敬的礼仪,犹如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现代通行以握手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归敬。如《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孙悟空有事,要见如来。』」《日用规范》介绍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规》谓:「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又有一种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称为「莲花合掌」。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在俗语中,合掌的用法较多。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迹多漂荡,何时合掌。」此指相会,会合。又如清·李渔《怜香伴·倩媒》:「这话说来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旧时诗文对偶词句意义类同、相近,谓之「犯合掌」。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指出:「耿伟《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昼』二字合掌。」(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反叉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
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俗语佛源】
合掌又称「合十」,谓两手十指相合。原为印度表示致敬的礼仪,犹如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现代通行以握手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归敬。如《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孙悟空有事,要见如来。』」《日用规范》介绍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规》谓:「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又有一种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称为「莲花合掌」。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在俗语中,合掌的用法较多。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迹多漂荡,何时合掌。」此指相会,会合。又如清·李渔《怜香伴·倩媒》:「这话说来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旧时诗文对偶词句意义类同、相近,谓之「犯合掌」。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指出:「耿伟《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昼』二字合掌。」(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合掌叉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合掌而交叉手指也。密教所谓金刚合掌。观无量寿经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合掌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以虚心合掌,故有此名。
如未开莲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十指头相合,指亦齐等。然掌内空令稍穹隆,名窟满啰合掌,此云如来未开莲也。」
屈满啰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屈摩罗。十二合掌之第三。大日经疏十三曰:「以十指头相合,指又齐等。然掌内空令稍穹窿,名屈摩啰合掌。此云如未开莲也。」(参见:屈摩罗)
金刚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第七。又云归命合掌。梵语钵啰拿摩合掌。大日经疏十三曰:「令十指头相叉,皆以右手指加于左手指上,如金刚合掌也。此云归命合掌,梵音名钵啰拿摩合掌。」经云合掌叉手。梵Pran!a%ma。
坚实心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合掌之第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一合掌,令当中心坚相著,十指头稍相离,少许开之,此名宁居拿合掌。此名坚实心合掌也。」
虚心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合十指之头而掌之中心稍为相离者。梵云三补吒,梵(Sam%put!a)合掌。见大日经疏十三。
仆拿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第四。梵Pu%n!a。
莲华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竖左右十指,而指掌共合,谓为莲华合掌。凡行法最初为此印。其所以然者,古来相传,此印名为本三昧耶印。我等处胎内之位所结之印,为理智不二自證之性,故名本三昧耶印,出胎时分两手作拳。心经秘键所谓分手于金莲场者为此位也。自此已后出于化他门,作种种之事业矣。仍于行法最初,先结此印,安于理智不二之体性已,自此印开种种之印契,次第行之,为一座之行法也。然而解两手十指之标帜,则莲华即理,理之处,必有智,故以二手为理智。而合二手者,理智不二之表示也。左手静,故为理,右手办一切之事,故为智。大般若经五百二十四曰:「善现当知如人右手能作众事,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引生一切殊胜。善现当知如人左手所作不便,如是前五波罗蜜多不能引生殊胜善法。」又摄无碍经曰:「左手五指名胎藏界五智,右手五指名金刚界五智。十指即十度,或名十法界,或曰十真如。」大日经三曰:「复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蜜满足义,亦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配十波罗蜜于十指,有异释。依莲部心轨,则右手五指,配于檀等五度,左手五指,配于慧等五度。依略出经,则左手五指,配于椟等五度,右手五指,配于慧等五度。又十法界者,非寻常之十法界。十法是五凡五圣之十界。左手为不自在故,配于五凡之迷者,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自左小指次第配之。右手为自在故,配于五圣之觉者,声闻缘觉菩萨(法相三论)、权佛(天台华严)、实佛(真言)也,自右手小指次第配之。十真如为唯识论等所说。前五地所證五种之真如,配于左五指,后五地所證五种之真如,配于右五指。又缩之作行者之莲华合掌,则成一法界,开之作欢喜之莲华印,则为多法界。有无量之名。见秘藏记本,同钞六。而诸经轨之分配,种种不同。又此莲华合掌为合莲华之形,吾人之肉团心即胎藏界佛心之表示也。
横柱指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
覆手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参见:覆手向下合掌)。
覆手向下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大日经疏十三曰:「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双覆两手,以二大指并而相接,十指头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