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心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定于一处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参见:「合掌」),法华经信解品曰:「右膝著地,一心合掌。」
【佛学常见辞汇】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合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佛学常见辞汇】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二二合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于别相念住位,观身、受、心、法、四法之中,以第四之法与他三法合为二法而缘观之也。即合法与身,法与受,法与心而观之。
十二合掌
【佛学大辞典】
(仪式)大日经疏十三说十二合掌。(参见:合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中合掌之式也。一坚实合掌,二虚心合掌,三如未开莲,四初割莲,五显露,六持水,七归命合掌,八反叉合掌,九反背互相著合掌,十横柱合掌,十一覆手向下合掌,十二覆手合掌。详见大日经疏十三。
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俗语佛源】
合掌又称「合十」,谓两手十指相合。原为印度表示致敬的礼仪,犹如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现代通行以握手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归敬。如《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孙悟空有事,要见如来。』」《日用规范》介绍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规》谓:「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又有一种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称为「莲花合掌」。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在俗语中,合掌的用法较多。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迹多漂荡,何时合掌。」此指相会,会合。又如清·李渔《怜香伴·倩媒》:「这话说来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旧时诗文对偶词句意义类同、相近,谓之「犯合掌」。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指出:「耿伟《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昼』二字合掌。」(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五部合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部者,迷于四谛之理之四部见惑,与迷于世上事相之一部修惑也。三界九地各有此五部。依萨婆多部之义,则佛与独觉先于凡夫地以有漏智之六行观,合断下八地之见修五部也(不能以有漏智断第九地之惑(参见:六行观)),合断此之法,八地之五部,分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之九品,先自上上品始,终于下下品。每一品正断之位,谓之无见道。既断之位,谓之解脱道。每一断惑必要此二道也。故总为九无间九解脱之十八心。许以六行观之有漏智断五部即见修二惑者,唯小乘之有部宗耳。大乘不许以有漏智断迷理之见惑也。
五尊合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五大明王之修法,勤于一人之法也。
反叉合掌
【佛学大辞典】
(印相)十二合掌之一。
不和合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廿四不相应行之一。色心之诸法众缘不和合也。
六合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离合释)
六和合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相合也。传心法要上曰:「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
六离合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三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于此释,二义之名,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a%raya,又名同依释,体能持用,谓之持业,此义虽二,而体则一之名也。一体持一用,故名持业释。例如大乘,大者具七义,对小教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济行者,其大体,能持运载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义一体之义,若大,若乘,同依一体,故名同依。又如藏识,藏即为识,识持藏之用,故名持释,藏之义,识之义,同依一法体,故名同依。二依主释Tatpurus!a%,又名依士释,从所依之体,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识,为依眼而生之识,故名眼识,是眼为所依之体,识为能依之法也,本为别种之法,别法从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财释Bahuvri^hi,又云多财释,此全取他之名而为自之名,如世之有财者之有财物也。如觉者为有觉者,故名觉者,如唯识论,为有唯识之理之论,故立唯识论之名,是有财释也。四相违释Dvandva,此二体相违而集各别者为一名者也。例如教观,教与观本别,合相违之物为一名者,是相违释也。五邻近释Avyayibha%va,从邻近法之强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处,念处之体虽为慧,而与之相应而起之念力强,故名念处,是邻近释之名也。六带数释Dvigu,例如五蕴十二处,带数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于一释,有一名而涉于数释者。例如论语之名,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为其议论之言语,视为论即语,则为持业释,语之体,持论之用也。若解为论者圣贤之议论,为依其论之语,而非依经等之语,则为依主释。若视为包有圣贤议论之语,则为有财释。若视为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圣贤之教语,则为相违释。若视为非仅为书中议论之言语,而以议论之语为主,故名论语,则为邻近释。已上论语之一名,不带涉五释之数,则不当于带数释。梵S!atsama%sa。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有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谓所依为主,如言眼识,眼是所依为胜;识是能依为劣。将劣依胜,故名眼之识。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为依主释。(眼之识,若云眼即识,即属持业释也。)
〔二、持业释〕,持谓任持,业谓业用,如说第八藏识,识是本体,藏是业用,摄用归体,体能持用,藏即是识,故名藏识体,持业用是为持业释。
〔三、有财释〕,谓从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刚,金刚本是护法之神,因执金刚宝杵,得金刚名,又如梵语俱舍,华言藏,藏有含藏之义。以其含藏文义,犹如世之库藏,能积聚财物,故名藏。将他名以显己,是为有财释。
〔四、相违释〕,谓如说眼及耳等,体性各别,皆自为主。犹如水火,不相随顺,两别双举,故名相违释。
〔五、带数释〕,谓法上度量,以数显义也。如说五蕴,因数有五,带起本数,即名五蕴。乃至二谛等法,无不皆然。体带数量,故名带数释。(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六、邻近释〕,谓从邻近为名,如说四念住,本是以慧观察,身受心法,今云念者,慧即拣择照了,念即明记不忘,以念与慧其义邻近,故隐慧之名,而言四念,所谓隐己从他也。又如意与识之类皆然,故名邻近释。(四念住,即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四天王合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以四天王为本尊,乃攘灾厄请招福德之修法也。
西方合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明袁宏道撰。集古德之要语,述西方净土之教义者。
因缘合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森罗万象,必自因(亲因),与缘(助缘)而成,此二者相合而生结果,谓之因缘合成。
合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家之敬礼。即合掌也。(参见:合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合掌)
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俗语佛源】
合掌又称「合十」,谓两手十指相合。原为印度表示致敬的礼仪,犹如中国传统以拱手为敬,现代通行以握手为敬。佛家沿用合掌表示一心归敬。如《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比丘尼至佛前合掌道:『孙悟空有事,要见如来。』」《日用规范》介绍合掌之法:「合掌,手指不得参差,须当胸,高低得所。」《永平清规》谓:「合掌,指头当对鼻端。头低,指头低;头直,指头直。」又有一种合指而不合掌的方式,称为「莲花合掌」。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今亦泛指虔敬。如冰心《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在俗语中,合掌的用法较多。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迹多漂荡,何时合掌。」此指相会,会合。又如清·李渔《怜香伴·倩媒》:「这话说来有些合掌。」此指符合,相符。此外,旧时诗文对偶词句意义类同、相近,谓之「犯合掌」。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指出:「耿伟《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拙,『朝』、『昼』二字合掌。」(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