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化  拼音:tóng huà
1.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
2.文化体系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接触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后,接受新环境与新观念,并改变原有价值与行为模式的社会过程。
3.语音上两个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连在一起,而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此语音变化称为「同化」。
《漢語大詞典》:同化政策
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國語辭典》:同化作用  拼音:tóng huà zuò yòng
1.生物体从食物中摄取养料时,将原料物质(无生命物质)转变成复杂的化合物(有生命的原生质),并贮藏能量来制造细胞新物质和生长的所有化学过程。
2.一种语音变化的现象。指当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为了发音的方便,使这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变成相同或相似的音。
《国语辞典》:民族同化  拼音:mín zú tóng huà
一个民族在语文、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逐渐融入于另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过程。
《國語辭典》:归化(歸化)  拼音:guī huà
1.归服、归顺。《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邓艾》:「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
2.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于本国领域内有住所,合法居留满一定期间,且符合《国籍法》相关要件,经申请许可后取得本国国籍。
《漢語大詞典》:化物
(1).化于物。谓被外物所同化。《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达 疏:“外物来至,而人化之於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
(2).感化外物;化育外物。《淮南子·俶真训》:“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 高诱 注:“化生者天也,化物者德也。”《淮南子·本经训》:“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埒类。”
《國語辭典》:熏陶  拼音:xūn táo
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等所濡染而渐趋同化。如:「受到王老师长期的熏陶,使她变得热爱书法、国画了。」
《漢語大詞典》:白种(白種)
(1).旧指汉族中被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俘虏而同化的人。 清 魏源 《圣武纪》卷十一:“真夷谓之黑种,歷虏 汉 民,入内亦化为夷,谓之白种,黑少白多,黑主白奴,众且数十万。”
(2).指白色人种。也称 欧罗巴 人种。 梁启超 《灭国新法论》:“ 非律宾 者,我同洲同种之国民,两度与白种战争,百折而不挠者也。”
《国语辞典》:熟苗  拼音:shú miáo
居处靠近汉人,生活习惯已被汉人同化,且须纳税服役的苗民。《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熟苗是最怕王法的,从来也不敢多事,只有生苗容易会闹起来。」
《漢語大詞典》:机化(機化)
(1).变化。 唐 卢藏用 《陈子昂别传》:“﹝ 子昂 ﹞尝著《江上丈人论》,将磅礴机化而与造物者游。”
(2).有机体的组织内出现异物时,周围的组织逐渐把它吸收并同化,这种现象医学上叫做机化。
《漢語大詞典》:柔同
和柔同化。《亢仓子·臣道》:“鬼神开赞,蛮夷柔同,保合大和,万物化育。”
分類:和柔同化
《国语辞典》:固氮作用  拼音:gù dàn zuò yòng
将空气中游离氮素同化为易被生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的过程。通常是指自生或与植物共生之微生物利用其体内固氮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