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符乐,字同和,江西临江府新喻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

人物简介

维基
沈同和(16世纪—17世纪),字志学,浙江湖州府乌程县民籍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沈同和是万历五年进士沈季文之子,仪表出众,善诗赋但不擅八股文,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同乡赵鸣阳协助下中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会试时贿赂礼部官吏,以便和同赵鸣阳考舍联号,首场七篇除了一份抄录坊刻外,其他都由鸣阳代笔。会试放榜后沈同和中会元,而赵鸣阳排行第六,京师士子于是哗然,在考官吴道南检举下朝廷下诏礼部覆试,出题《贤君必恭俭礼下》不懂回答;有人称他能诗,明神宗亲自覆试时说:「国家以八股取士,未尝用诗,仍令覆试,以士憎兹。」命令他即场赋梅花诗一百首,意欲赦免他,可是他一天也不能成篇,结果他被发配边疆,鸣阳也被除名。有歌谣描述此事:「丙辰会录,断么绝六。」后来沈同和遇赦,隐居昆山周庄镇中,与与浔阳湾的陶唐谏友好,有诗云:「昨夜灯前曾有约,今朝移艇渡溪来。」妓女穆素徽受四方名士欢迎,他和穆素徽匿藏在张家浜;不喜欢他的人写下《西楼记传奇》,所称「池三公子」就是指他。西楼遗址于嘉庆初年尚存,穆素徽葬于该处。
《漢語大詞典》:同和
(1).彼此和谐;相互协和。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国语·齐语:“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有同和之美。”
(2).谓与……同样和煦。形容仁爱。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伏惟尚书春日同和,秋霜共烈。”
《國語辭典》:异同(異同)  拼音:yì tóng
1.相同和相异的地方。《汉书。卷六七。朱云传》:「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南朝梁。江淹〈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2.不一致。《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國語辭典》:阶级(階級)  拼音:jiē jí
1.阶梯的层级。如:「这阶梯一共有几个阶级?」
2.官位薪俸的等级。《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下。边让》:「天授逸材,聪明贤智,阶级名位,亦宜超然。」
3.社会成员依职业属性、经济收入、生活水准、利益与价值观相近而形成的不同群体,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等。
《漢語大詞典》:云集响应(雲集響應)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汉 贾谊 《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 东豪杰遂并起而亡 秦 族矣。”
《漢語大詞典》:比较文化
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统的类同和差异。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1)平行研究,即通过对两种相互没有影响的不同传统的文化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或不同的规律。(2)影响研究,即通过两种相互影响的文化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共同规律。
《國語辭典》:盲字  拼音:máng zì
供盲人书写摸读的文字符号。也称为「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