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居  拼音:tóng jū
1.居住一处,共同生活在一起。《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红楼梦》第四回:「薛姨妈正欲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
2.夫妻共同生活。在法律上,夫妻有同居的义务。《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过了数日,吕公将回文打发女婿起身,即令女儿相随,到广州任所同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糟糠之妻,同居贫贱多时。」
3.现多指具有亲密关系但无婚姻契约者,共同居住在一起的状态。不少国家已立法保障同居者相关权益。
《国语辞典》:同居人  拼音:tóng jū rén
1.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的同伴。
2.俗指未结婚而居住在一起的亲密伴侣。
《国语辞典》:同居各爨  拼音:tóng jū gè cuàn
爨,烧煮食物。同居各爨指一家人分爨而不分居。也作「同居各炊」。
《分类字锦》:十世同居
南唐书节义传陈褒江州德安县人十世同居长幼七百人不置奴婢日会食堂上男女异席未冠笄者别又为一席畜犬百馀共以一船贮食饲之一犬不至则群犬皆不食筑书楼延四方学者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升元初州以闻诏复徭役旌表门闾同时见旌者尚数家皆五世同居云
分类:宗族
《漢語大詞典》:同处(同處)
(1).共存一处;同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枕中:“ 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
(2).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宋 苏轼 《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
《漢語大詞典》:合宫
(1).相传为 黄帝 的明堂。尸子·君治:“夫 黄帝 曰合宫, 有虞氏 曰总章, 殷 人曰阳馆, 周 人曰明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必以肆奢为贤,则是 黄帝 合宫, 有虞 总期,固不如 夏癸 之瑶臺, 殷辛 之琼室也。” 薛综 注:“谓 黄帝 明堂,以草盖之,名曰合宫。” 宋 秦观 《代贺明堂礼毕表》:“始告虔于原庙,遂严配于合宫。”参阅 清 阮元 揅经室集·明堂论
(2).同居一舍。谓不分居。 宋 叶适 《松阡双莲铭》:“物之并荣,示美於同。懿哉 程氏 ,千指合宫。其饮同壶,其饭同盂。”
《國語辭典》:居室  拼音:jū shì
1.居住的房屋。
2.同屋居住。《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3.囚禁罪人的处所。《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國語辭典》:同堂  拼音:tóng táng
1.同处一堂。如:「他家三代同堂,和乐融融。」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今日同堂,出门异乡。」
2.同一祖父,不同父亲之兄弟。即堂兄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补遗》:「相国同堂昆季三人,曰石,曰程,皆登宰相,惟福一人历镇使相而已。」
3.同学。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俺有一班儿同堂故友,俱登仕路,止有贫僧一人,抛弃功名。」
《國語辭典》:共事  拼音:gòng shì
共同在一起做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从荣每忌从厚声名出于其上,敬瑭不愿与从荣共事,每欲求外镇回避那从荣。」
《國語辭典》:同室  拼音:tóng shì
1.同住一室。如:「分配房舍时,他们两人刚好同室。」
2.同一家人。如:「兄弟同室,如果阋墙相争,不会令人耻笑吗?」《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3.夫妇。唐。白居易〈赠内〉诗:「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國語辭典》:迎养(迎養)  拼音:yíng yàng
迎接奉养。《三国演义》第二回:「灵帝入继大统,遂迎养母氏于宫中,尊为太后。」
《漢語大詞典》:异居(異居)
(1).不同居所。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死生别处,终始异居。”
(2).分居。后汉书·薛包传:“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 包 不能止,乃中分其财。”新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其先自 渤海 徙 幽州 ,七世不异居。”
《漢語大詞典》:异室(異室)
(1).不同居室。《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 高亨 注:“异室,不得同居一室。”
(2).侧室,正室旁边的屋子。礼记·檀弓下:“妻之昆弟为父后者死,哭之适室……父在,哭之於妻之室;非为父后者,哭诸异室。” 孙希旦 集解:“异室,侧室也。”
(3).别人的家室。墨子·兼爱上:“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漢語大詞典》:同舍郎
同居一舍的郎官。后亦泛指僚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直不疑 ﹞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 不疑 , 不疑 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慙。” 唐 刘禹锡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早秋赠答命同作》诗:“邻境诸侯同舍郎, 芷江 兰浦恨无梁。”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神仙·神佛佑人再生:“其父归,偕同舍郎读之,字皆若《仓頡》,不甚辨,相与惊怪。”